慧妈手记丨让国学经典来治治“魔童”

凤网 2019-08-30 阅读数 59351

文/文静然

如果让我给《哪吒之魔童降世》打分,我给100+。然而,我却后悔带儿子去看。太可怕了!他竟自己制作了各种器具在家里模仿哪吒闹海,幅度之大,动静之大,简直就是魔童转世。我和孩他爸都是极好静的人,实在受不了他这一出一出的,就轮番给他讲哪吒闹海的深意。他像哪吒那样歪着头笑,道:“哪吒闹海,我闹个家算什么?”气得我追着他要打,他边躲边贫嘴:“哪吒的妈妈不打哪吒,哪吒的妈妈保护哪吒。”可不是吗?这部片子最大的深意就是弘扬父母的爱,无论哪吒做什么,他的父母都爱他保护他。莫非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动画片?

感恩冯女士!她从北京来长沙讲学。我是第一次见到她,她的先生和我的先生却是故交,因为这层关系,我与她也一见如故。她着一身湖蓝旗袍,戴玉佩,这穿越古今的装扮却与她自身的气质极其吻合。她平静深邃,温润如玉,举手投足间都在诠释着旗袍和玉佩的内涵。20多年了,她随先生在北京创办国学堂,天天诵读经典,她本身已然成了经典。

我们在“大夫第”用餐,彼时从岳麓书院吹来的晚风以及窗口那抹映衬着湘江风情的月光让我们心生愉悦。

和冯女士一起来长沙的还有她的小儿子和子,十二三岁的少年,鲜见的中和之气,让我想起《诗经》里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再看看我家的魔童,不由得感叹“别人家的孩子”!

儿子8岁,冯女士称他为蒙童。我问冯女士,儿子此时读经是否有些晚?冯女士笑着告诉我:“他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下面是冯女士关于经典教育“四个阶段”的释义:

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成年养德一一真实生命的开展。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总之,只要把握教育的时机、内容和方法,任何年龄段读经都是可以成就的。经即经典,代表了教育的内容。以人类文化的元典,古今中外的经典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读即诵读。用诵读元典作为教育的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天下午,我和孩他爸带着孩子一起去听了冯女士的讲学。现场才知道,这是一场纯粹公益活动,冯女士分文未取。她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与她道别后,我给她发了这样一条信息:感恩你的到来!你的清静安稳,于躁动喧哗的日子里我感到了微妙香洁。感恩与你的相识!愿彼此成就,福慧增长。

“我要让儿子读经!”这个声音从我的心里冒了出来并迅疾地回荡。你蒙童也好,魔童也罢,我愿借圣贤的智慧给你开示。我的身边不乏不成功的父母,一个个顽劣孩子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经典教育的缺失,以及缺失过后的高压教育。也许是看多了,我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孩子的叛逆期、青春期,以及面对学习、生活、社会压力的自我调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该如何正确地启发和引导?我惶恐,我茫然,惟愿圣贤能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与能量。“温也,良也,悦也,和也,戚也,亲也,爱也。君子之心也。”

冯女士送给我们一套《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孩他爸告诉我,20多年前,他曾经和冯女士的先生一起策划过一套西方的英文经典,其中部分篇章还是他亲笔翻译的。是的,在冯女士和他先生一起创办的国学堂里,孩子们学国学经典,也读国外的经典,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等等。用经典教育培养一批真正掌握中国文化精髓的人,让他们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真义,同时又能融贯中西,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此乃冯女士和他先生创办国学堂的意义之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