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文/邓魏
前几天,我去一个朋友家小聚,一大伙人聊到中年境况,倏忽间就沉默了。
半晌,朋友说:“各位兄弟,我有慈悲!”
有人搭腔:“你这里的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处处都有慈悲啊!”
“慈悲?”朋友若有所思地说,“我说的是桌子上的那白色的瓷杯呢!”
大伙不禁大笑起来。一对谐音字,顿时就撕开了沉闷的迷雾,让整个下午通亮起来。
好一个慈悲的瓷杯!我心里默默念叨,细细琢磨两个谐音字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竟有些欲罢不能。
我从事文字工作已有十五年,但爱琢磨文字、特别是爱琢磨谐音文字的习惯养成不过两年,这是因为受教于肖凌之老师。
肖凌之老师是我主编的《今日女报》的专栏作者,笔名石川,是一位文化战线上的领导干部,也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深耕文化领域多年。
然而,2017年下半年的某天,当我第一次收到他的一组文章时,我并不以为然,打算多发几篇“以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因为时常有人想在《今日女报》上开专栏,可版面有限啊!
可当我细读了他的三四篇文章后,顿时眼前一亮,拍案叫好:实在是有趣!有味!
有趣在哪呢?每篇都是通过一对谐音文字来解读人生!有味又在哪呢?每篇都讲究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于是,从2017年11月开始,我们在今日女报/凤网全媒体上开辟了专栏——“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点击阅读)”。专栏推出后,反响不错,文章被很多读者剪报张贴,也被许多网站转发,还被不少人用以朗读……
其实,解读汉字的书籍不胜枚举,古代有著名的《说文解字》,近代有刘树屏先生编写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等,而当代学者们的著述更是比比皆是。那么,这组文章又有什么独特魅力呢?我来谈谈个人的浅见吧!
第一,以锤炼词句展示文采。
这组文章每篇一千八百字左右,短小精悍,但字字雕饰,句句韵味:一是善于短句,使语句既不失典雅又不乏通俗,让文字间多了节奏感;二是巧于排比,反复吟唱,气势恢宏,使文字读来有畅快感;三是精于递进,层层深入,挖掘文字的内在关系,让内容表达有了纵深感。
在《“悟”与“误”》中,他写道:“无悟的人,是感官的迟钝者、思想的懒惰者、行为的盲从者、命运的听任者。”先是刺激感官,再是影响思想,继而付诸行为,最终影响命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短短几言,写尽了某些人从蜕变到失败的结局,真是言简意赅啊!而“迟钝者”“懒惰者”“盲从者”“听任者”,其实也是主观堕落的层层升级,很适合我们照镜子自查。
如此讲究、锤炼的语句,不但适合成人阅读,也很适合孩子朗诵。
第二,以新解文字探访文化。
肖凌之老师通过一层一层剥开文字的外壳,带我们一点一滴探秘文字内核,梳理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以“诚”求“成”,以“德”求“得”,以“才”求“财”,以“和”求“合”等等,这些从浅里讲是中国文字之间的辩证关系,往深里说是中国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当然,要把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道理深入浅出地诠释,这需要对中国文化烂熟于心。肖老师尤善讲故事,对传统典故也娓娓道来,对俗语、名言、古诗更是信手拈来,又巧读妙解。
在《“升”与“深”》中,他通过将苏秦“刺股悬梁”,匡衡 “凿壁偷光”,李白“铁杵磨针”,车胤“囊萤映雪”等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进行创新解读,给“升”与“深”的辩证关系增添了书卷气息。
这些简单朴素的道理,在他纵横交错的解读中,让人豁然开朗,提升了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该如何创新呢?我想,肖凌之老师做了很深的思考和很实的践行。
第三,以解构事物读懂世界。
在我看来,这组文章的妙处还不仅是解读文字和感悟文化,更在着眼于新时代,立意于新解读,打破时间和空间窠臼,使字与字相联,让字与万物相通。
我们细品之后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生活体验、乐观态度、创新思维,通过解读谐音字,来畅谈他对人情、社会的理解,从而启迪读者该如何从容立身于纷繁世界。
比如,在《“比”与“逼”》中,他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逼’也得有个度,该‘逼’的才可逼,不可逼良为娼、官逼民反;要‘逼’在人的潜能范围,不可咄咄逼人和逼人太甚,逼出不必要的麻烦,逼出个物极必反。”而在《“盼”与“攀”》中,他对人性又有精准的拿捏:“有所作为的人心中有大‘盼’,并善于将大‘盼’化解成相互衔接的一个又一个的小‘盼’,然后一段一段地做、一节一节地‘攀’,积小成为大成。”
说人,是因为了解社会;读物,则是感悟自然。他每每落笔轻缓,看似是写文与字的关系,实则写事与物的通联,以此窥视人与社会、心灵、自然的某种哲思关系。
在《“升”与“深”》中,他并不满足表述“升”与“深”的辩证关系,为了让文章内涵更升华,他层层深挖:“‘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 ‘升’得越上。”
这看似矛盾的一上一下,实则是有机的相辅相成,如此解读新颖却不呆板,细细琢磨后,如同黄钟大吕。其实,在大自然中,不也常见如此矛盾的有机体吗?比如一个大树,不正是根越深,枝就越高么?真是妙哉!
第四,以文化底蕴传播哲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要通过谐音字来说道理呢?或者说,以谐音文字传道解惑有什么好处?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谐音字就情有独钟。比如很多民俗就是以谐音为基石的:过年要吃鱼,以示“年年有余”;婚宴上要摆红枣、花生、桂园、莲子,寓意是“早生贵子”;送礼是不能送钟、伞、梨的,毕竟谁也不想“终”“散”“离”啊!
我们很多俗语的产生也拜谐音所赐,如“观音堂里着火—— 妙哉(庙灾)”,“孔夫子搬家——尽输(书)”等等。
谐音影响人类生活,也干预动物命运。比如一只再平常不过的鸡,有时是世人眼中纳吉迎祥的崇物,可有时也是他们口里的某类失足妇女。这些都是有历史根源的:唐朝以前就有将鸡视为吉的说法,宋元时期便有把妓叫做鸡的记载。
也正因为谐音文化在中国有很强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所以肖老师这组文章不但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有极佳的传播价值。说白了,因为契合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某种心理暗示,所以通过谐音字来解读、传播人生哲理,更能让人欣欣然接受——说了就好懂,懂了又易记,记了还很牢。
最后,我要说说我个人的感悟。
从2017年11月到2019年3月,专栏“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点击阅读)”,共刊发了70篇文章。而我不但每篇都细细品味,还时常在晚上要跟肖老师探讨一二。
因为受这组文章的启发和影响,更因有肖老师的鞭策和鼓励,两年前我也开始琢磨文字和词汇,写了一组“女人词典”的文章,试图解读这些女性词汇的古今变迁。直到这时,我方觉解读文字不易,解悟文化更难,也更能体会到肖老师这些所思所想所写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前不久,欣闻“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这组文章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成册,取名《人生如字——谐音字趣谈》,我真是心花怒放:一是有小小的满足感,看来对好文章的态度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啊;二是小小的幸运感,将有更多的朋友受益于这些文章。
正如在《“阅”与“悦”》中写的那样:“读书赏文始终是一件好事情,它能伸长你的腿脚,拉长你的眼睛,放大你的胸襟,增添你的才智,美化你的心灵。”我相信,阅读这部著作,对您的胸襟、才智、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呢!
专栏——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点击阅读)
专栏作者
肖凌之,曾用名肖顺碑,笔名石川,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湘西南一个叫月塘的山村里。读过中师,当过中学老师,后到大学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之后,在湖南省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现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任职。学生时代就发表文章近200篇。工作之余,秉持写作习惯,在大报大刊发表工作类、杂文随笔类、散文类等文章近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