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研习院丨8岁女孩赌气从21楼一跃而下,不经历过生死的恐惧 ,才不畏生死

凤网 2020-06-11 阅读数 51422

近日,一条悲伤的的新闻又刺痛了人们的眼睛。

西安一名9岁女孩在家中跳楼去世,生前留下两封“遗书”,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

“妈妈,这是我的选择。”“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

据报道,当天下午四点多,女孩在微信中和母亲提到,老师布置的作文自己来不及写了,还有半个小时不到,离规定的字数还差很多。母亲不以为意,只是让她尽快完成。

直到六点多,女孩的爷爷打开房门,才发现孩子不见了,窗户敞开着,悲剧已经发生。

这还不是个例,几乎在同时段里。

成都一名8岁女童与家人发生争执,赌气从21楼一跃而下,生死未卜。

小区居民声称,孩子跳楼的原因可能是奶奶不让女孩看电视,女孩在与家人争执后从21楼跳下,造成惨剧。
令人难过的新闻却一条接一条传来: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对于青少年儿童自杀事件,各地教育局讳莫如深。据说是担心同龄人效仿自杀,媒体上关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往往一笔带过,不会出现细节。而在家长群里讨论的惨剧远比媒体曝光的要多得多。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都有一个深深的疑问,这些孩子怎么啦?不让看电视、与父母争吵、成绩没考好……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触发生死选择?是什么让他们把生死看得如此无关紧要?

怕死是人类的天性,这些孩子难道不怕死吗?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揭露出来的数字非常可怕。报告中说,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超过半数的自杀行为,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

据统计,大多孩子自杀的原因是“学习压力过大”,占总数据的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然而孩子自杀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豆瓣上,曾有网友做过一个这样的调查,孩子自杀为什么越来越多,84%的网友都认为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网友们的评论恐怕揭露了一个真相,频频发生的孩子新闻背后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

假设一个情况,孩子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父母很少吵架,家庭成员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亲子关系融洽,同学们之间也会和睦相处。

我们相信,即便这个孩子仍无法避免自杀,那概率也是非常低的。

还有一种情况,自杀的孩子都缺乏一种观念——对生命的敬畏感。

看过一段话“小孩自杀,有一部分,是报复。跳下去的一刻,是知道会伤害父母,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用自己的命,换来父母的痛苦流涕。”

孩子跳下去的那一刻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多么宝贵的东西——生命。

从小到大,吃穿不愁,基本上要什么有什么,除非生大病,不然绝大多数孩子从来没有感受过死亡的威胁。

所以他们会有这个心理:死有什么大不了啊。

不经历过生死的恐惧  ,才不畏生死。

知乎上曾有网友曾讲述过自己濒临死亡的感受。

我曾经做过大手术,当时才20岁,签手术单时,我妈吓得腿发软,我接过医生的笔克制着签上自己的名字。

签完字后,我妈在医院走廊里抱着我哭,我也忍不住哗哗的往下流眼泪。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距离死亡如此近。

我把所有的坏情况都想了一遍,彻夜无眠。打麻药时,脑子一片空白。手术结束醒来时,有种重生的感觉。

我从未觉得活着真好,但是经历完那次手术之后,真的觉得生命太脆弱了,活着真的很好。

而我们从小养尊处优的孩子体验过这种感觉吗?

如何防范于未然,将这种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呢?来看看思成妈妈的求助。


Q:7岁孩子经常用死来威胁大人,怎么办?

🔍 求助宝妈:思成妈妈

 我儿子思成今年7岁,人挺聪明的,就是特别任性。他想要的某样玩具,或者想去玩的某项游乐,如果我们没答应他,就会哭闹个不停。

最近他又喜欢上玩手机,周一至周五悄悄躲进被窝玩,周末更是玩得停不下来,我和他约定说规定时间,孩子不干。如果不把手机给他,就要打人。
  上个月因为奔丧带他回了趟老家,他大概是了解了一些死亡的概念,回来后,我们拒绝他玩手机就开始说“我想去死”“你们让我去死吧”,甚至有次还说要跳楼,还真的爬上窗户吓唬过我们。
  我们第一次听到他这样说真的挺震惊,当然第一反应是呵斥孩子不准这样威胁父母。后来,他好像有点有恃无恐,这样,反倒让我们生出了几分惶恐,担心孩子会不会真的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该怎么教育才好呢?


「本期分享嘉宾」

王建平

心理学博士 | 知名幼儿家庭教育导师

👇    

A:父母先反思教养方式 再让孩子敬畏生命

动不动就对家长以自杀相要挟的孩子,往往是从小惯用哭闹、耍赖的招数胁迫大人满足自己各种要求的孩子。就像思成妈妈说的那样,思成小时候达不到目的就以哭闹相要挟。而家长对孩子的胁迫一次次妥协,终有一天会发展到孩子学会运用“以死相逼”这个杀手锏,胁迫家长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孩子对家长以死亡相威胁时,家长不能一味让步,导致孩子欲壑难填;也不能不予理睬或嘲笑讽刺孩子,更不能一气之下对孩子说出诸如“有本事死给我们看呀”这样刺激孩子的话,以免把孩子推向进退两难的绝地,冲动之下做出傻事。

孩子有这样的举动了,父母要反思,在教养方式上是否对孩子过度溺爱了,是否总觉得家长就是对的,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常以命令的口吻管教孩子或者打骂体罚孩子,夫妻之间平时是否经常吵架,家里的老人是不是常拌嘴等等。因为只有这些负面影响因素存在,才会让孩子特别容易出现对抗的情绪,从大人身上学会拿死来威胁他人。

所以,家长首先必须要净化家庭环境,主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理解并尊重孩子,合理满足孩子的心理诉求。可以尝试用延迟满足的方法,避免孩子闹极端情绪。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做完多少作业后,才可以满足你的要求,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孩子转移注意力。

同时,找机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参加某些惊险但绝对安全的游乐项目,让他们体验“濒临死亡”的感觉,让他们了解死亡,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如果说,孩子还是习惯性地发脾气,家长可能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出现了情绪障碍。因为习惯性地发脾气,从情绪发展来看,可能是形成了特定的刺激——反应的情绪模式,也就是说这种孩子只要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然地做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建议父母咨询相关的心理健康专家,及早进行干预。

本文部分素材综合来源新东方教育等。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知识启蒙、心灵成长、为人处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育儿就像“升级打怪”,喜忧参半。我们一方面甜蜜于孩子成长的欣喜,一方面又烦恼于它们成长路上层出不穷的难题。


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

《辣妈研习院》专栏 

我们将邀请金牌亲子专家

通过科学方法助爸妈探寻问题根源

缓解育儿焦虑

每周欢迎做客本栏目

育儿先愈已

你的困惑,我来解答

 

参与方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提交您的育儿困惑


投稿有奖

精彩问题一经采用 将在

今日女报融媒体平台推出

并获得相应稿费

观照、洞察、觉知、改变

我们等你


本文编辑 章清清、王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