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视王浏芳:主持人要有个性特质

凤网 2020-06-29 阅读数 19802    赞 1

文/丽芳

在深圳卫视新节目《热点云登录》片场旁的休息室,笔者见到主持人王浏芳,她刚录完最新一期的内容。“今天的内容具有广泛影响力,但是我们可能要把节目的节奏进一步提高。”她一边走进门,一边继续和编导沟通总结。

服装师迅速取下绑在她腿上的麦克风接收器,摘下耳麦。化妆师替她摘掉饰品,各环节熟练而有序地收尾。

这样一档节目是如何出炉?对主持人又有怎样的功力要求?笔者专访王浏芳,听她分享主持人养成记。

问:最近你在制作新节目《热点云登录》,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个新节目吗?

王浏芳:《热点云登录》是针对热点话题的访谈类节目,她是综艺包装、资讯切口和访谈内核的结合体,话题选择上,诸如“直播带货”、“育儿”“教育”等等,较我以往主持的节目选题,更软性更接地气,所以我的状态也要和节目整体呈现相一致,削弱一些专业感和严肃性的元素。乍一看挺简单,但对于一个干了十几年新闻的人来说,轻综艺感,还真是需要用心拿捏和体会的新挑战。就连表情管理,都是新课题。

如果真要说是一种转型的话,我倒觉得不仅仅是在主持上,而是在策划、制作的层面,新节目赋予了我更多空间,这类访谈节目除了节目本身的特点以外,也需要主持人的个性。

问:能不能进一步谈谈塑造主持人的个性?

王浏芳: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第一时间被受众注意到的不是主持有多少,而是其独特的形象和亲和力的表述。阅历丰富、文化素质高的主持人能够将自身积累的知识注入节目内容中,使节目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直播港澳台》节目组经常组织发声训练,目的就是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播音水平,培养个性特质。

问:你在直播港澳台十多年了,你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王浏芳:我在《直播港澳台》团队11年,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尝试不同类型的节目的制作,在日播的新闻节目制作中,我几乎做遍了采编播的每一种岗位。后来节目慢慢研发出《军情直播间》《决胜制高点》等一系列周播节目时,我都一定程度地参与了策划、样片拍摄和常态节目的录制工作。

真正全链条介入的是2016年启动的大型演讲纪录片《共赢海上丝路》这个项目。从初创的第一次脑暴会开始,到邀请秦硕老师、徐静波老师等大咖外脑的加入,联系海内外相关企业,再到去非洲、南亚、欧洲实地采访,直至后期棚内主持、配音等等,每一个环节我都全程参与。甚至拎着摄像机拍摄、收录环境声的活儿,我都干,因为人手、资金捉襟见肘、实操过程中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我们干成了。

《直播港澳台》就是融入了节目组、节目内容与受众的有个性的节目。《直播港澳台》从2006年开播到2012年,收获第一个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No.1,至今已经100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名。现在作为国内卫视港澳特色第一节目,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港澳台资讯栏目,稳居晚间高收视第一方阵。这些耀眼成绩的取得,靠的就是对节目的魔鬼品控和对受众的精准把握。

把过往的经验放到新节目中,就是前期对话题的可辩、切口的热度、讨论的聚焦;后期对包装的精进,不断强化细节;播出后还要对收视曲线不厌其烦地复盘、解读。

问:《直播港澳台》这个栏目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浏芳:节目开播14年,其中11年我是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伴随这个栏目成长时间最长的主持人。应该说,没有《直播港澳台》就没有现在的我。

我们有最新锐而富执行力的编播团队,阵容强大的全球特约嘉宾群,常驻在港澳台以及北美的海外记者,紧密合作的港澳台战略媒体伙伴,这些关键要素强力支撑节目强劲发展以及持续创新态势。除了我前面说到的亮眼的收视成绩以外,节目还收获了全国年度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典型节目、十大品牌电视栏目、全国广电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等众多荣誉。

问:你能分享一下《共赢海上丝路》节目吗?

王浏芳:《共赢海上丝路》是一类走出去的创新节目,我们沿着一带一路去寻找新时代的故事,很多专家学者看了《共赢海上丝路》,认为该片不是一部讲历史的理论文献片或人文历史片,应该是一部反映现实、连接未来的动态纪录片。在节目形态上实现了多个层次的对话,纪录片中主讲人和“深商”的对话,演讲现场台上台下的对话,以及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同世界的对话。

后来《共赢海上丝路》获得了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主办的2018年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社会类一等奖节目,同时在2018年获得了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荣誉。

问: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你是第一批到达灾区的记者,被誉为“灾区最美的女记者”。还因此获得了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和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这段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浏芳: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重大灾难突发报道,每天都在面对无法预设的新课题,连自己的生死都陷入未知。从报道的专业性上我认为是有遗憾的,但那些悲伤与震撼、无畏和急智却非常真实;在地动山摇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趴下,而是打开摄影机的本能,也从此养成。

荣誉是我出发前完全没有想过的,而与灾难迎面而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我对这份职业永远热爱和敬畏之所在,是我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