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女,跨越世纪的情怀

凤网 2024-10-24 阅读数 8903    赞 3

文/崔志芳

这是一张女兵着军装的老照片,稚嫩青涩的脸庞,娇俏可爱的容颜,微侧的身姿尽显女兵飒爽的英姿,甜美的微笑中洋溢着青春的自信。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54年,距今已经整整七十年,照片上的小女孩叫谢树仁,那一年,她年仅18岁,是“八千湘女”中的一员。

70多年前,为了维护新疆长期稳定发展,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大量招募女兵。当时新疆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而且距离内地又远,愿意去支援新疆的女同志非常少,这该怎么办呢?因为有很多领导都来自湖南,他们知道,湘女是很能吃苦的,于是上级就派了工作人员去湖南做工作,争取把湖南打造成“示范点”。在工作组来到湖南后,就打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口号,在这一时代感召下,先后有大量湖南籍女性参军前往新疆。这一壮举,后来被称为“八千湘女上天山”。真实的湘女,湘女的兵团生活是什么样,我一直是很想见一见那些湘女,听听她们的故事。在兵团,我也有幸见到了这位照片里的主人公如今已89岁高龄的谢树仁。她是湖南老乡经常提到的经历多、见识广、有情怀、有魄力、有能力的老领导,亦是湖南女兵中级别最高的湘女。

从小生活在湖南宁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谢树仁有着湘妹子一样的要强与勤奋。1951年,看到姐姐参军走了,年仅15岁的谢树仁内心是非常的羡慕。于是在一番努力下,5月的一天,她瞒着父母,和4个女伴一起,步行一整天100多公里,来到解放军西北军区长沙办事处,填了表,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女战士。参军后的谢树仁在长沙待了一个月,就去了兰州,被分配到兰州军区后勤军需部计划室,成为一名文书。1952年又响应号召,与战友一起进疆。她们乘坐运输卡车,翻越险峻峡谷,穿过茫茫戈壁,击退残余土匪,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跋涉,抵达乌鲁木齐。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谢树仁离家整整8年后,她的父母才知道,最小的女儿在新疆。这个吃苦耐劳的辣妹子,工作中坚持“哪里艰苦去哪里”“就是要干出个模样来”,任过气象站站长、法院审判员、兵团工会副主席、工委书记等职务,每一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

和谢树仁一样,湘女们扎根边疆,屯田开荒,新疆高原上的第一代女医生、女教师、女农技师、女拖拉机手等等大都出自湘女,用汗水和努力书写了许多“八千湘女进疆”的感人故事。有了“八千湘女进疆”的激励,其他省份的女同志也纷纷响应号召,陆陆续续地前往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女兵的到来,为兵团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枯燥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她们来是为了边疆建设,在选择浪漫爱情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祖国利益。女兵们与军垦战士们在自己建设的这片热土上喜结连理,繁衍生息,为兵团的发展壮大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每次看到调任的、援疆的家乡人,谢树仁都很激动,很高兴。她说咱们湖南和新疆有缘啊,70多年前咱们湖南的领导、战士、女兵,很多人来新疆,现在仍然有很多湖南干部陆续前来兵团建设边疆,大家都在不同的年代为建设新疆作出了很多贡献啊。谢树仁也饶有兴趣地介绍着几位她认识的,调任和援疆的湖南老乡,感慨着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作出的突出贡献,讲到这里她也会赞不绝口,“你们年轻啊,还可以做很多的贡献,希望你们在兵团工作顺心如意,也代表湖南贡献更多力量,为湖南赢得更多荣誉。”谢树仁的聊天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她的期待和祝福,也为我们勇毅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湘妹子,也是兵团女人的气魄和格局。临行告别时,谢树仁坚持把我们送到楼下,送出院子,当我们告别离开走了一段路程,也悄悄回头瞄瞄,她似乎还站在那里若有所思地望着我们,没有更多奢华词汇,却流露的是不舍的乡情和思念。

作为八千湘女中的杰出代表,我在兵团经常会听到关于谢树仁的故事很多,相关媒体采访报道的很多。我认识的兵团的一些记者朋友介绍过采访她的情形,说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性格在谢树仁身上都有很深刻的体现,对她的经历和故事感动不已。很多兵团的朋友讲述许多湘女的励志故事,八千湘女和其他到新疆的女兵一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也做出了牺牲。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风华正茂的湘女们逐渐容颜老去,也相继离我们而去。作为第一批入疆的女兵,她们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的湘女精神和感人故事,成为兵团屯垦史上的一段佳话,至今在湘疆两地广为传颂。

湘女多情亦多才,钟灵毓秀的湖湘大地,孕育了率真进取、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也孕育了灵动多情又多才多艺的湖南女人——“湘女”。“多情”是湘女的第一个特质。她们的形象,仿佛是水墨的色彩,极尽传统女性的温柔贤良和古典主义的浪漫色彩。“湘女多情”的典故,来源于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她们万里寻夫以身殉情的爱情故事,至今在洞庭湖流域流传。君山岛上斑斑泪竹,依然诉说着“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沉于湘水”的爱情绝唱。如今,多情湘女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创造着新的奇迹,新的辉煌。她们的情感,延续屈原笔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多情温柔与忠贞不二,同时融入国家和社会生活,呈现更博大的“情”。

作为湖湘精神的一脉,湘女精神拥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内涵,又有“湘女多情”的浪漫情感。如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为救国家于危亡、为新中国的成立甘洒热血的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她们用湘女精神,这个闪耀着历史和时代荣光的精神,创造着令世界为之惊叹、震撼的历史。八千湘女,更是将湖湘文化和湘女精神,带到戈壁荒原,成为边疆文化、兵团文化的一支重要精神力量。她们以豪情、勇毅、担当的强者姿态,在边疆建设中展现着丰富多元的独特魅力。

在兵团,湘女似乎成为第一批赴兵团女兵的专有名词。偶尔也会遇到很多湘女的后代,他们会饱含深情地讲述母亲的故事,讲起曾经峥嵘的岁月和历史。湘女,亦成为一段历史的开拓者,一个时代的记忆。她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也用坚毅和执着完成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她们是湘女,亦是兵团女人的代表。在那段物质资源极度匮乏,自然条件恶劣至极的历史中,她们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精神品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在那个远离家乡,生存条件艰苦的年代里,鼓励着自己,也撑起着一个家,她们与其他兵团人一起,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建设新天地。

当年她们是朝气蓬勃的湘妹子,怀揣梦想来到茫茫戈壁滩,她们在荒原戈壁植树造林,在红柳沙滩修渠造田,追随着革命老前辈们,规划建设蓝图,盖起了高楼,修建了花园城市,付出了青春,披上了白发,留下了儿孙,在戈壁花园书写着别样的青春。作为兵团人,她们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新疆的繁荣安定作出了贡献。如今,戈壁变良田,沙漠变绿洲,而她们已经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历经沧海桑田,乡音依旧难改。谢树仁是八千多位湘女一生真实的写照,是故事,也是传奇。她们是新疆发展的参与者,是湖湘儿女的自豪,更是新中国屯垦戍边和湘疆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在兵团,我幸运地见到了谢树仁,还有几位健在的湘女。她们,都已是,容颜已老,乡音犹在。岁月的痕迹印刻成皱纹,却掩不住曾经青春的娇俏容颜,鬓角的青丝化作了白发,也遮不住一颗依然年轻、热情滚烫的心。她们是湘女,亦是兵团女人,她们用别样的青春在天山书写着最美的芳华。

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感人的故事和记忆逐渐模糊,很多人选择用不同的方式记录这段历史。到了兵团,当我听到更多的湘女感人的故事,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应该记住她们。我很幸运能够走近她们,聆听她们的心声,记录这份跨越世纪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崔志芳,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执法监督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