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向警予:直抵我灵魂的伟大女性

凤网 2025-10-09 阅读数 5851

文/常瑞芳

溆水汤汤,百年流淌。

我缓步在山峦叠翠、江水悠长的溆浦,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泥土与草木的清香,县城内的博物馆里更有一个直抵我灵魂的女性,让我在不眠的夜里,思绪抚摸着溆浦山水的坚韧,和风吟诵。

十余年前,因为想写一部女性题材戏剧,收集过一些向警予的资料,冰冷的文字排列的血腥画面中,有一幕场景令我潸然泪下:土家族女性向警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用湖南方言边走边向围观的群众宣讲革命真理,押送她的国民党官兵鞭打她,往她口中塞砂石泥土,她倔强地仰着头,吐出砂粒,仍旧高呼着,她说,她为工农大众而死。敌人用皮带勒住她的嘴和双颊,鲜血夹裹着泥沙从她的嘴角流出,滴落泥土……在武汉余记里刑场,向警予的生命停驻在1928年5月1日这一天,年仅33岁。

人非生而伟大,更难于死的伟大。生于1895年9月的向警予,至今已经是130个年轮,辞别她所热爱的人世也已经是97个春秋了,然而,“向警予”三个字所谱写的文字,没有淹没在时间流逝的海洋里,她以一个女子柔软的情怀与热烈的激情永恒地活着,并坚韧地击荡着我们的心灵。我曾经无数次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走近她,想去触摸她高尚的灵魂,甚至欲代入她鲜活的生活,想象着她对生命的解读,她向世人晓喻的道理。

家中排行老九,自小生活在湖南溆浦县的向俊贤(向警予原名),五岁时,按照当时的封建旧俗,被裹脚,疼痛得哇哇大哭,也是依了母亲对她的管束。她的家人肯定是像所有旧中国的家长们般如是说,女人千年来皆如此,小脚能嫁好夫家,生为女人,第一要学会忍,忍痛,忍耐,做一个贤内助才是女人的目标。这样的劝慰沿袭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女人们的生活。

向警予

幼时,我家有个裹小脚独居的邻居老太,她满头银发,身材高挑,脚上穿着一双像粽子的黑色岔口瘦小尖鞋,迈着小而碎的快步,却总是悄无声息,从井口打小桶水,换风火灶煤饼,一个人过着。我们时常好奇,她的一双小脚是怎样支撑起她庞大身躯的?在狭长的弄堂里,一群儿童跟在她身后唱:“小脚像辣椒,走路柳摆摇,摇到门口桥,痛得哇哇叫。”世间的一则陋俗,落在邻居老太的身上,就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她自己不挣脱,无人能将它卸下。这位老太可以说是与向先生同时代的人,虽然她的生命周期要长得多,但我早已不记得她的姓与名,甚至她的面容也是模糊的。

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同年的向警予,正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期。在湖南偏远山区小城生活的小女孩,依旧俗,五岁便裹脚,几年后,她一边用剪刀怒剪脚上的裹脚布,一边发问“为什么男孩子不裹脚”?我想,假若那个向俊贤,没有读书识字,走出湘西,在女子读书识字被视为异类、甚至遭到排斥和嘲笑、封建礼教笼罩一切的偏远山区,“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根深蒂固,即便剪了裹脚布,最多亦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大脚女人罢了。

我哂然一笑。

蜿蜒于群山之间的溆水,波光粼粼,流淌千年。在溆浦小县城的青石板小巷里,那个扎着麻花辫子的小向俊贤,蹦跶着一双裹足的小脚,于清晨绸缎般的雾霾笼罩中走进私塾;不顾旁人眼光,坐在兄长创办的新式学堂,放开双足,又走出溆浦,到长沙求学,那时的向俊贤应该还是个懵懂的少女。1914年的省会长沙,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新思想的甘泉,在长沙周南女校的课堂上,她不再是那个被裹脚布束缚的小女孩,而是挺直脊梁,聆听民主与科学的召唤。课余时分,她常与进步师生在岳麓山下的小茶馆里辩论时事,那些关于自由、平等的火花,点燃了她内心的革命火焰。据查证,1912年创办的周南女校,当时仅周姓的女学生就有十余人,唯有向警予三个字最为闪耀。正如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女子非天生卑弱,当与男子共担天下。”短短几年,一名偏远山区的少女,正是她的聪慧敏锐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她蜕变为引领时代风潮的先锋。

无疑,远行改变人生,读书改变认知,于旧时今日的女子们皆是如此。

更露夜深,回到长沙的我闭上眼,仿佛看见一个剪着短发的女子站在湘江畔,迎着猎猎江风,与师友们探讨中国向何处去;在长沙的街头巷尾,她奔走呼号,为女权、为工农,那份坚韧仿佛溆水般不息流淌。走出溆浦的这一步,不仅改变了她个人的轨迹,更如一颗石子投入沉寂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她沸腾的青春激情,她将原名“俊贤”更名“警予”。

追寻真理成就了她光辉的人生。从长沙再回家乡溆浦县城的向俊贤脱胎为向警予,怀着教育救国和“妇女解放”的抱负创办溆浦女校。此时,一个有着独立人格、有着社会担当的新女性诞生了,是新生的向警予独立之思想,指挥了她脚尖的方向。

1916年夏季的溆浦,向警予的双足走进了苗家山寨,挨家挨户动员已婚妇女和姑娘们读书学本领,革除男尊女卑陋习,像男人一样为国效力。她的招生名册里,既有富家小姐的珠钗影,也有贫家女儿的补丁衣。溆浦女校的课程为半农半读模式,在课程中融入了反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的内容,让“自治心、公共心”的校训在当年女校琅琅读书声中生根,在封建冻土上播下了新种——她要教女孩们不仅会绣花,更要会劈开思想的枷锁。这比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早了整整十年的实践。

1917年的56张课桌前,11个童养媳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8个佃农女儿触摸到课本的温度。向警予为她们取学名时,指尖划过“曼石”二字——后来这个叫胡曼石的女孩,成了红军女战士,在回忆录里写下:“先生说,女子读书不是为了当少奶奶,是为了让中国的半边天真正立起来。”

放天足,剪短发,启民智,追寻新思想,将小我置身社会改良浪潮中,为普罗大众谋福祉的大义之行动,为被封建制度下奴役了千年的女人们,点亮了心中的第一束光,让被压弯的脊骨在晨读声中一寸一寸挺直。她这样的人,岂是一个军阀小妾的身份所能忍辱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向警予先生再次走出湘西。

1920年的法国蒙达尼,梧桐叶落在《资本论》的书页上。向警予与蔡和森以这本书代替《圣经》,宣告“向蔡同盟”的诞生。在旧式父母包办婚姻的年代,他们的自由恋爱与结合不仅是浪漫的爱情光芒,更是革命理想夯实的基石,正是如此,与蔡和森一道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与建党计划,在永不褪色的党史上留下她闪亮的名字;他们思想碰撞产生的火焰,后来化作中国妇女运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纲领,温暖了无数女性的生命。

1924年的上海街道,走在上海共十四家工厂一万五千女工罢工流行队伍前面的她,和女工们高举着“教育平等”“工资平等”的标语;她所参与创办的40余所女工夜校里,煤油灯照亮“九姑娘”们识字的指尖;她在报纸上撰文“妇女与男子不过性的区别,而其国民身份则无二致。”向警予用她的身体力行发出的时代声音——女性真正的独立,是精神人格的傲立于世。

漫画/潘晶慧

当我们在历史的河岸拾起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生命碎片,于湖南的近代史上,我们会看到誉为“潇湘三杰”的唐群英、秋瑾、葛健豪,中国女学会倡办者之一的李润,“牺牲我小、成功我大”的杨开慧,年仅十八岁牺牲在台儿庄抗战前线的汉寿女英雄刘守玟,等等,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绣出一幅女性解放的史诗长卷。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个33岁的身影早已化作历史的星辰。从未谋面的向警予,仍鲜艳地活在现今我们的生活中,她播下的种子,正在新时代结出果实;她所提出的“男女生而平等”有关女性人文关怀与革新的口号,与清末民初的女性主义先驱们的呐喊与奋斗,改变了所有中国女人的共同命运。  

同为女子的我,2025年初秋的夜晚,在古城长沙南城一隅,五光十色的广告霓虹灯在我书房外或远或近地闪烁,我知晓在这座城市各行政区繁华的商业街道、酒吧、咖啡屋、KTV、公园等地方都有着衣着鲜艳、年龄不一的女人们,她们高昂着头,自由穿行在城市的每一寸陌路上,她们是女人,是女儿,是母亲,是女工,是女职员,是公务员,是老师,是教授,是诗人,是科学家,也是政治家等等,在各行各业点缀着这个时代的风景。

苍山如暮。昔年溆浦女校的校园歌谣:“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仍在我耳畔回响,她摔碎的瓷盆(抗议日货的壮举)、捧读过的《资本论》、写下的校歌、告妇女书,皆成为基因般的密码,滋养出漫山遍野繁花,在后来每代女性直起腰身的瞬间悄然激活:

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双膝颤抖却仍向刑场迈步;真正的自由,不是无拘无束,而是在枷锁中高擎火把,照亮身后万千同行的身影。

历史总是记录着不朽的勋章,遗落那些灰霾的沙尘。


编辑:阿挽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