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她丨那个让沈从文谦卑地爱了一生的“翠翠”原来是她

凤网 2016-09-22 阅读数 260993

电影《边城》中的翠翠

文/魏剑美

1936年8月9日(80年前的今天),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出版的日子,也就是女主“翠翠”的“生日”。翠翠是“最美村姑”的代言人。她皮肤黑黑的,“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除了《边城》中的翠翠,在沈从文的好几部作品中,女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而这种相貌的原型,就是他心目中的女神——曾为她写下全世界最动人的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的妻子张兆和。可以说,张兆和就是他心目中的“翠翠”,美丽与质朴的化身。

张兆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三姐,张家四姐妹可以说是名动一时。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正当最好的年龄,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念书,虽然皮肤较黑,但她俏丽可爱,被同学们称为“黑牡丹”,身后的追求者一大群。那时的沈从文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徐志摩的介绍,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第一天上课还出尽了洋相,十几分钟说不出一句话,只好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年轻时的张兆和与沈从文

“乡巴佬”沈从文对“名媛”张兆和一见钟情,不顾自己教师的身份,也不管两人门户的差别,开始给她写起了情书。张兆和以为不理会就是最好的拒绝,没想到沈从文的单相思愈演愈烈,开始了疯狂的情书轰炸(这些情书后来都收录到《从文家书》)。最后闹到了沈从文找张的好友莲倾诉,并说如果张再不接受,自己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刻苦向上,一是自杀,但自己多半会选择后者。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张兆和不愿被这桃色新闻玷污名声,只好带着沈从文写的一摞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结果胡适不仅没有责怪沈从文的意思,反而夸赞沈的才华,并说他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胡适劝解张说:“他是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却回敬:“我是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动人的情书完全没有打动张兆和的心,他在信中写道:“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

在信中,沈变成了一个奴隶,把一颗赤诚的心献给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在我们感动感慨之余,其实也很容易了解到18岁的张兆和为何毫不动心。你看他在信中写了些什么,不仅坦白自己想要和别人相好的黑暗心理,还暴露了自己内心的奴性。一个少女,怎么会喜欢这样的人?

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偶尔约张谈谈文学,并帮她修改一两次作文,顺便聊聊诗和人生,或者学胡兰成一样,可以耐心地倾听,始终微笑着,并让她沉浸在他的“懂得”里。张兆和不是会像张爱玲一样,很容易地投入他的怀抱么?当然,这只是假设。沈从文在爱情的世界里永远都是张的孩子,就像70多岁的他从口袋里掏出她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他展开皱皱巴巴的信纸,像个孩子似的哭成了泪人儿。

可是,年轻不经事的张兆和不会懂得这一片赤诚,就像胡适写信给沈从文说:“这个女人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虽然最终有情人成了眷属,沈四年“顽固的爱”终于打动了张“顽固不爱”的心,他们在北京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但后来的婚姻生活,依然有很多人觉得并不那么幸福。张兆和从来不看沈从文写的故事,不了解这位被外人认为是大文豪的丈夫究竟有何等才华。抗日战争爆发后,沈从文离开北京去西南交大任教,无论他怎么写信求张兆和与他相会,张以孩子年幼以及要照看沈的书稿为由都拒绝了。沈从文那段隐秘的出轨事件,他自己也向张兆和坦白并且忏悔,其实在我看来,一个男人能够坦诚,就多半表明再无二心。但张兆和一直耿耿于怀。

很多年以后,张兆和也曾写过一段话:“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无论如何,一个女人愿意接受你,与你共度一生,就一定是爱你的。虽然这段爱情有许多遗憾之处,但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美好与动人。也许,正因为不够懂得,才保有了各自的独立与隐秘,才对彼此有着终其一生的热爱与探索。如果,我是说如果,张兆和也像别的女粉丝一样,谦卑地依顺地爱着沈从文,至少沈从文不会到老都那么热恋着她。他一生都自卑地又骄傲地爱着张兆和,其他人不过是过眼烟云,他是真正地“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