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精神起春风,十八洞村民怀新梦。我们拿起绣花针,‘绣’出家园处处春……”农闲时,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家院坝里,经常有10多个苗家妇女飞针走线,绣布上花、鸟、虫、鱼等栩栩如生。
谋产业,巧媳妇重拾绣花针
2013年年底以来,十八洞村发展起乡村游,进村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少村民反映,很多游客特别喜欢传统织绣的苗族服装:“我们走到哪里,外地游客跟着拍到哪里,还有人掏出钱,要买下我们的苗衣服。”
“如果把大家召集起来发展传统苗绣,这肯定是条不错的致富路子。”一心为了帮助村民摆脱贫困的老支书石顺莲意识到,发展苗绣,不仅能帮助妇女脱贫致富,更能传承民族文化。
石顺莲经过调查发现,全村有妇女301人,其中60岁以下留守妇女就有172人,不少妇女还是民间绣花能手和织布巧匠,具有苗绣基础的村民就有43人。在争取多部门的支持下,于2014年5月,有县妇联的协助下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石顺莲为合作社的负责人。
在石顺莲的带动下,石文祖、杨五香等数20多位“巧媳妇”纷纷重拾绣花针;杨巧珍、吴正花等10多名常年打工在外的村民,看到在家绣苗绣前景不错,返乡加入了合作社,就连四川省嫁过来的新媳妇罗旭琴,10岁的小龙苗也欣然拿起了绣花针。
促增收,五彩线织绣富贵花
来到十八洞村苗绣品展厅,苗绣服装、围裙、围巾、靠枕、屏风、钱包、书签……30多个精美的新绣品,工艺精细,简约时尚,蝴蝶、果木、花草等色彩清新,让人过目不忘。
为使苗绣产业见成效,石顺莲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先后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如今,合作社已培养出熟练绣工54名,每人每月平均能领到工资1500多元。
“绣这朵牡丹,可以得20多元工钱。”村民吴进英展开手中绣制的牡丹花欣喜地说:“我们一天可以绣两三朵哩!”
“小时候跟大人学过,现在,我不仅把丢失了10多年的手艺拣了回来,还能在家里上班挣工资……”村民石文祖边绣花,边照看小孙子,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乐百姓,“针功夫”助推乡村游
石顺莲敏锐地挖掘商机,将苗绣与电子产品结合起来,不断推陈出新,ipad苗绣包、电脑包、挎包,一个比一个时尚。来到十八洞村的外地游客,都找石顺莲订购ipad包。因此,石顺莲还被游客亲切的称为“ipad大姐”。
苗绣的山水和花鸟、手艺和技术、人文和历史、奢华和优雅,以及一针一线的美好,在十八洞村苗绣产业发展中得到传递与分享。
近两年来,十八洞村数百件精美的苗绣服饰、屏风等产品,先后20多次参加文博会、赶秋节、苗绣展销会等活动,成为最受游客青睐的民族文化产品。
2015年5月14日,十八洞村的传统苗绣品还亮相深圳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苗绣服装、围裙、围巾、靠枕、屏风、钱包、书签……成了文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展销的所有苗绣品供不应求,被抢购一空,“凤求凰”“富贵花开”“喜鹊闹梅”三幅壁挂被顾客以7000元的高价买下。
“当游客来到我们十八洞,把我们的苗绣服饰、苗绣围巾、苗绣钱包等穿在身上、戴在头上、挎在肩头上,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能传播到全国各地去……”石顺莲对十八洞的苗绣产业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