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女红丨苗绣让妈妈回家,“巧手翠翠”又活了

凤网 2022-05-05 阅读数 9921    赞 36

编者按:

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古时候的女子,尚未出阁之时,整日待在深闺修习,除了我们经常乐道的琴棋书画,还有一项必备的技能,那就是“女红”。

“女红”,也称“女工”“女事”,早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刺绣等手工活,这些手工技巧一直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不但被称为“母亲的艺术”,而且很多“女红”项目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春天,我们走近了湖南省女红协会,发现女红文化不但是女性的独立精神文化,也是女性的独立创造文化,而女红类非遗像散落在城市乡村、田野巷陌的一颗颗耀眼明珠,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文蕴芬芳。

女红类非遗作为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技艺,正在不断通过“非遗+教育”“非遗+艺术”等跨界融合的方式广泛参与到人们的生活中。

细细探寻每一个湖南女红类非遗项目,它们不但像珍宝熠熠发光,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暖、是母爱、是传承……它们融入了湖湘女性特有的精巧与细腻,更是湘妹子智慧与价值的象征。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一边唱歌,一边刺绣,这是苗家姑娘的传统。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全都贯注在一针一线的刺绣当中。头帕、腰带、披肩、衣襟、裙摆、裤脚、荷包、鞋面、鞋垫……这都是她们绣花的地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苗绣这项人人都会的技艺,转眼之间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生计,绣娘们都蜂拥着外出打工,少有人愿意拿起绣花针了。为了不让苗绣被人遗忘,为了让母亲的技艺得以流传,苗家女孩麻志银走上了苗绣传承之路。

穿着绣花衣长大的苗家姑娘

麻志银出生在湘西自治州花垣县,从小,她就看着手巧的母亲绣苗绣。最让她自豪的是,当时很多小伙伴都没有绣花衣,唯独她的衣服鞋子上都是母亲亲自绣上的图样,“每次母亲给我做了新衣服,我就穿着它,得意洋洋地到村里炫耀一圈。”

在麻志银看来,苗绣是神奇而美丽的艺术。

按照传统,苗家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绣花,苗绣手艺传女不传男,由祖母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女儿,如此便可代代相传。麻志银从五六岁开始学习苗绣,但她那时候年纪小,坐不住,往往绣了一半就跑出去玩,“没绣出过一件成品”。母亲也不会责怪她,只会默默把她没绣的那部分完成。上学以后,麻志银接触苗绣的机会变少了,她也发现,村里的姑娘们很少穿苗族传统的绣花衣,而是改成便装了,“好像没有人绣花了”。而她的母亲仍旧一如既往,给她穿起各色丝线来绣鞋垫,在她的鞋面、衣襟和裤脚上绣一朵灿烂的花、绣一只翩然的蝴蝶……

在苗绣文化的熏陶中,麻志银长大了。她在县城开了一家联通营业厅、一家网吧和一间餐厅,月净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在我们县城,白手起家、一个月赚十几万的女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稳定而富足的生活,在2008年被一场车祸打破了。司机当场死亡,麻志银的腰椎也受了重伤,右手还差点截肢。“我在医院里躺了七八个月,光医药费就花了100多万元。”风生水起的事业一夜归零,麻志银有过绝望,但她振作了起来,来到长沙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并很快让公司走上正轨。

 让绣娘回家,让儿童不再留守

在事业经营得正好的时候,麻志银又作出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把公司托付给弟弟,自己回到家乡花垣去传承苗绣。

一石激起千层浪。弟弟弟妹拒绝接受她的建议,母亲更是极力反对。家里人都想不通,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打拼,在省会城市买了房安了家,为什么还要回到大山里呢?

麻志银告诉记者,2017年是湘西自治州成立60周年,花垣县准备以60米的刺绣长卷作为献礼,开出了丰厚的报酬征集绣娘。但前来应征的年轻绣娘寥寥无几,年老的绣娘成为了主力军。“连四五十岁的绣娘都很少,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看到此情此景,麻志银感触颇深:“以前,我们村里的女人个个都是绣花能手,后来却没有人愿意学苗绣了,如果这群老人离世,那苗绣岂不是要消失了?”

坐在花垣县回长沙的大巴上,麻志银思考了很多。“我想,人这一辈子,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人生的精彩程度不是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的,我得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就这样,麻志银不顾家人的反对,回到花垣县创办了湘西巧手翠翠贸易有限公司,开始了她艰难的苗绣传承之路。

苗绣自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曾登上过巴黎秀场的舞台,却依然难以改变它日渐落魄的命运。麻志银意识到,只有将苗绣产业化,做成品牌,将传统苗绣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找到它在市场中的定位,苗绣才有可能真正发扬光大。同时,她也寄希望于苗绣能够带动更多的妇女回乡工作,“这样就能把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解决了”。

 与母亲的合影,成为创业转折点

为了学习服装设计,麻志银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了大半年,又到湖南、贵州等地探访苗文化博物馆,走进苗族村落,聆听苗绣图样背后的故事。但这次的创业之路非常坎坷,最艰难的一次,给绣娘发完工资后,麻志银全部身家只剩下2000元。

麻志银回忆说,那是在2019年过年前夕,她不敢留在家里过年,“家里有父母,还有三个小侄子,过年要给他们发压岁钱,我这点钱怎么够?”她跟母亲说,她得去参加广州的一个展会。母亲气得边哭边骂她:“都要过年了,你怎么还往外跑?”其实,哪里有什么展会,麻志银是回公司过了年。

“当时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心里特别绝望。”当初的选择错了吗?麻志银在心里问自己。她摁亮了手机,屏保是她和母亲穿着苗族服饰的合影,这张照片让麻志银醍醐灌顶:“苗族人在婚庆和各大节日都会穿苗服,我为什么不把市场定位在这些人里呢?”

想到这里,麻志银转身就爬了起来,打开电脑分析数据市场,搜索苗服知识,联系照相馆老板。以前对机绣不屑一顾的她也想开了:“如果这个行业都活不下去了,谈传承也是枉然。我们可以传承苗绣的文化,可以传承苗绣的纹样啊!”

因为一个念头,“巧手翠翠”又活了。现在,麻志银把苗绣与现代工艺结合,开发箱包、服饰、饰品等手工艺品,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2021年,公司实现出口额700余万元。“我希望,未来能让苗绣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湘西。”谈起将来的计划,麻志银信心满满。




编辑:罗雅洁

审核:吴雯倩

logo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