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韩潇
“上个月,唐代著名文学家——‘浪士’元结穿越千年来到我们博物馆,成为了我的新搭档!”1月16日,湖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永州祁阳市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讲解员谢馥莉的一句话迅速吸引了网友的目光。
与唐代文学家组“CP”(搭档)是种怎样的体验?
1月20日,谢馥莉接受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专访,讲述她在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坚守25年的故事。
讲解出新!她利用AI技术与元结当同事
今年45岁的谢馥莉是祁阳市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的讲解员,有着20年的讲解经历。不久前,她与唐代文学家元结组CP,出现在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合作讲解,刮起一股文旅AI热潮。
“再现人间的元结,比起当年在大唐为官,他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谢馥莉介绍,被AI重现的元结有着中国摩崖石刻数据库、被装上了AI智慧大脑,每天和游客打交道,能随时回答游客的提问。如今,元结还担任祁阳文旅数字推广大使,对外推荐当地美食和旅游目的地。
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是全球首个专注于摩崖石刻的专题数字体验馆,它像极了现实中的浯溪碑林。当初首登碑林的《大唐中兴颂》,因文绝、字绝、石绝,而世称“摩崖三绝”。如今,数字技术“复活”了那些被风霜雪雨侵蚀、陷入“沉睡”的古老石碑,好玩又有趣的新体验让很多游客直呼过瘾。
“元结是浯溪创始人,开创了永州摩崖石刻文化。用AI复活他,就是为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谢馥莉说,不只“复活”了唐代文学家,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还借用技术组合创新,对刻痕深度在0.01毫米以上的摩崖石刻文字进行数字还原,利用互动屏幕、全息投影等技术,把浯溪碑林现存的505方石刻,从室外“搬进”了五彩斑斓的数字世界。
不过,在谢馥莉看来,如今,摩崖石刻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得先申请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这些遗存千年的石刻,堪称一部‘石头上的文学史’,既是对湖湘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于是,2025年省两会上,谢馥莉带来了《支持永州摩崖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建议。她希望以申遗为契机,对永州摩崖石刻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永州摩崖石刻的遗产价值。
苦练技术!她让碑文在历史中得到还原
“当地人把它叫做镇妖符,本义是《周易》中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符,它是以正压邪,以刚决柔的意思……”在祁阳市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中,谢馥莉讲述着夬符镇妖摩崖石刻的来历。娓娓道来间,文碑上婉若游龙的文字“活”了起来。
2006年,谢馥莉投身于浯溪碑林的讲解事业。从零开始,对当时只有20岁的谢馥莉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一边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一边在林间、江边一遍遍大声地练习讲解词。
为了做好讲解,谢馥莉还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听了许多专家讲座。
“一个人、一件文物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存在,要讲好这些,一定要对整个历史时代、历史事件等背景非常熟悉。不管是文物还是人物,都要放到背景中去还原。”谢馥莉说,“比如讲书法碑刻,我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史、艺术史,清楚每一位书法大家他们不同时期的风格,这些不同风格的形成和当时的历史阶段又有哪些联系等。”
于是,谢馥莉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读好书,不拘一格地读书”,不仅填充了日常时光,还丰盈了渴求的大脑。
“我读书不仅仅是单纯地积累知识,更多是了解这些知识的关联。”谢馥莉说,在碑林,大家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沉积的历史,而是整个潇湘文化的成长史。这一块块石刻,就好比微博热搜和朋友圈,吸引着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打卡”,从而造就延绵千载的文化强磁场。
“我的愿望,是让更多人行遍三湘四水,爱上摩崖石刻、爱上中国文化。”谢馥莉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25年时间里,她接待团队游客4000余批次,为中央及省、部级领导讲解30多次,赢得了广泛赞誉,“希望未来继续用专业和热爱,为游客传递着摩崖石刻群的千年诗意!”
编辑:徐珂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