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实习生 刘嘉瑶
暑假期间,湖南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内,游客如织。他们大多是冲着馆内最新公布的一批史料而来。近日,该纪念馆首次公布了61张尘封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抗战历史照片,以及摄制于1945 年的《日本投降》新闻纪录片原始视频。
这些定格 1945 年湘西会战及受降瞬间的珍贵影像,源于旅美画家钱德湘与夫人谭明利历时17年的跨洋追寻。这对年逾七旬的夫妇自 2008 年起,多次往返中美两国,自费搜寻散落海外的抗战史料。从一段十几秒的视频到 800 余张珍贵老照片,从黑白影像到未竟的彩色胶片之梦,他们用画笔和脚步串联起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为创作抗战油画,开启历史寻访之旅
20 余年前,钱德湘夫妇前往美国求学、办展,逐渐在美国油画界声名鹊起。然而,他们心中的中国心和故乡情结始终未曾消散。
从北方向南方逃难的人群、废弃的飞机坪、日军空袭芷江的暴行……这些记忆在钱德湘与谭明利心中萦绕多年。谭明利表示:“我先生是芷江人,我在长沙长大,小时候都是听着抗战故事长大的,一直希望能用自己所长,记录下家乡的故事。”
2008 年,钱德湘与谭明利回乡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邀请钱德湘为芷江受降创作一幅大型油画,同时委托他们代为寻找芷江受降的原始视频。
钱德湘创作大型油画《芷江受降》。
钱德湘与谭明利欣然应下,但难题也接踵而至:现有的资料极为有限,仅有几张黑白照片和一些文字材料,远远无法满足绘制巨幅油画的要求。他们从日本辗转到台湾,最后只在美国找到了一段十几秒的受降视频。在如此有限的条件下,钱德湘绘制了大量草图,就连画中记者使用的老式相机、打字机、挂钟、桌椅等物件,都专门在集市寻找旧物反复描绘练习。经过一年的努力,芷江受降油画完稿,并在抗战胜利 65 周年之际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拓展创作计划,填补历史影像资料空白
“这幅油画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就想,既然要还原历史,何不将视野放得更广?”于是,夫妻俩决定将 1945 年的 16 个受降区举行的受降仪式全部以油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意味着需要进行海量的资料收集,精通英语又善于梳理总结的谭明利成为了这项任务的主力。
谭明利说:“每当要构思下一幅画,我都要提前两三年开始阅读资料和搜索,每到一个城市,第一站都是图书馆或者博物馆。”与此同时,她也从未放弃过对芷江受降原始视频的搜寻。然而,由于美国网站上“Zhijiang”的检索结果几乎为零,寻访一度陷入僵局。直到 2014 年,他们在美国飞虎队队员回忆录上有了新发现。
“回忆录里,美国人将芷江称为‘Chihkiang’。”经过查找,谭明利将目标锁定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并准备了 8 页纸的检索关键词。工作人员找来了足足一车的光盘和胶片,播放到第三个视频时,熟悉的受降场景出现在了夫妻俩眼前。后来,他们将拷贝来的视频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护送”回了国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抗战历史影像资料的空白。
几经曲折,拍回800余张珍贵照片
十多年来,钱德湘夫妇每年往返中美 4 次,自费承担交通和住宿费用,只为带回更多抗战史料。谭明利表示:“我们的寻访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那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很多史料来源、可能收藏的地点都是吴建宏向他们提供的消息。此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公布的芷江抗战照片,最初的寻访正是源于吴建宏的请求。
1945 年 9 月 2 日,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受降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分别在投降书上签下名字。
“这段历史,被彩色影像记录了下来。那么发生在 1 个月之前的芷江受降,会不会也有彩色影像?”收到吴建宏的请求后,谭明利和钱德湘又踏上了寻访的路途。
2023 年,谭明利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官网上检索到了一条多年前曾接收过中国相关资料捐赠的信息。于是,夫妻俩从费城的家里驱车赶往,却被学校图书馆仅限学生、教职工及配偶进入的流程卡在了门外。“我们无措的时候,一名贵州的女留学生带我们进了门,找到了一位负责资料管理、来自台湾的老师。”但遗憾的是,这次寻找没有得到他们希望的结果。
夫妻俩在华盛顿陈纳德公馆拜访陈香梅女士。
但谭明利没有放弃,她把目光再次投向了美国国家档案馆,通过了预约出入证的“考试”,重新获得了进入馆内查找资料的资格。她与钱德湘分别在浩如烟海的照片、视频中查找,尽管未找到彩色视频,但收获了 800 余张黑白照片,大多摄于 1945 年湘西会战及芷江受降期间,主要内容包括芷江民众支援抗战、中美两国并肩作战、芷江受降典礼等,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其中 61 张于在近日被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正式公布。
17 年的义务寻找,早已成为谭明利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们做梦,都是受降仪式上的人。”而钱德湘也根据这些史料创作出了更多抗战画作,他的《正义之剑》系列由 19 幅大型油画组成,连同 1000 多幅抗战画作手稿,被他全部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下个月,他们计划回美国,继续寻找芷江抗战相关史料。“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抗战历史”。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