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quanjing.com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胃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95万例,占所有恶性肿瘤的6.8%。其发病率排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之后,为世界范围内第5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在全世界的新增胃癌病例中,有超过7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男性45.6万例,女性22.1万例。男性的发病率大约是女性是两倍。在这些病例中,约有1/2的患者发生在亚洲东部地区。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疾病负担严重。中国胃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在全球183个国家中发病率位于第5位、死亡率位于第6位。
在国内,男性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女性胃癌发病率排在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甲状腺癌之后,居第5位。男性胃癌死亡率仅低于肺癌和肝癌,居同期恶性肿瘤死亡率第3位,女性胃癌死亡率仅低于肺癌,居第2位。2015年,我国新增胃癌病例67.9万例,胃癌死亡人数约49.8万人,平均每天有1364人因胃癌去世。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差别巨大。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局部切除病灶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我国大部分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不是早期。目前,中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不足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韩国的胃癌发病率几乎是中国的两倍,但韩国的胃癌死亡率却低于中国。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胃癌的早期诊断不足导致的患者肿瘤分期构成不同。对比中日韩三国的胃癌分期构成,中国的胃癌患者超过70%都属于晚期,而日韩则有接近60%的患者属于早期,晚期患者仅15%左右。中国胃肠外科联盟最新统计的87025例胃癌患者数据显示,中国75%以上胃癌患者初次就诊时分期较晚,是胃癌失去治疗机会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中国近年来对胃癌的整体治疗效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相比,仍存在相当明显的差距。
胃癌的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容易和其他消化道疾病相混淆,因此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诊断及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如果发现了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不适、腹部肿块等症状,应积极就医,并根据医嘱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一些容易患胃癌的高危人群,更应当提高警惕。
胃癌的发生是与年龄相关的。胃癌的高发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因此中老年人尤其应注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消化道肿瘤疾病的筛查。胃癌患者中约10%与家族遗传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或其他消化道肿瘤的患者,也要提高警惕。
胃癌的发生一般要经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再到异型增生和癌变。因此,如果有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伴随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也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人,容易发生胃黏膜的损伤和溃疡,可能会间接促进胃癌的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更易发生胃癌,应及时使用药物清除,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点,主要与同一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相近有关,例如喜爱食用腌制食品、熏制食品等。此外,患有其他类型肿瘤时,罹患胃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应格外注意。
1
“胃癌候选人”有六大征兆
胃癌的早期表现非常隐匿,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出现如下的一些表现时,应该提高警惕。
1.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嗳气、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疼痛是胃癌最常见的初始表现。症状常常表现为隐痛,或进食后出现饱胀感,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长,程度不很剧烈,可能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慢性胃炎而被忽视。胃癌患者早期也可能有嗳气、食欲不振的情况,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存在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并且对痛觉不太敏感,这些早期的症状更容易忽略。
2.反酸和烧心胃癌常伴随胃壁局部僵硬,胃的蠕动功能减低,进食后,胃无法通过正常的蠕动将食物向小肠排空,胃酸可能会随食物反流至食道;进食刺激性食物后胃酸分泌增多,也可能会发生反流,造成反酸、烧心的感觉。如果症状持续出现,需警惕胃癌的可能。
3.呕血、便血、黑便患胃癌时,肿瘤会破坏胃壁内的血管导致出血。缓慢持续的出血会导致黑便。较大量的出血则会表现为便血,甚至呕血。
4.贫血慢性的胃内出血会导致贫血,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或发黄,睑结膜苍白,指甲的甲床苍白。如果有类似的表现,应高度警惕,尽快到医院就诊,查明贫血的原因。胃癌导致的贫血和黑便往往会同时存在。
5.腹部包块胃癌也可能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如果在上腹部触摸到有位置较为固定、质地偏硬的包块,按压时感觉到疼痛,伴随恶心和呕吐。包块有逐渐增大的表现时,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可能,必须尽快就医。
6.不明原因的消瘦胃癌患者一般合并有一种或几种消化道症状,会影响正常进食。消化道功能的破坏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恶性肿瘤新陈代谢旺盛,患者往往消耗大于摄入,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消瘦,常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如果出现,应高度警惕胃癌。
2
记住五条保护胃肠道
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因此,保护胃肠道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还有一些明确与胃癌发生相关的因素,例如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也应当尽早进行干预。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未根除的人群相比,前者发生癌前病变和胃癌概率都大幅降低。临床研究表面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地预防胃癌,可以使人群的胃癌发病率降低39%,并且对重度癌前病变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预防胃癌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也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策略的制定和颁布。如果有上述消化道症状,可以到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结果呈阳性,建议口服药物进行根除。
2.饮食规律,均衡营养长期不规律饮食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引起多种胃部疾病,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日常生活中,应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度饥饿或进食过饱。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均衡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
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熏制和腌制食物常食用冰凉、热烫、辛辣或难以咀嚼吞咽的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对胃黏膜造成损伤。熏制和腌制的食物中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尽量减少食用。应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细嚼慢咽,食物经过充分咀嚼后再下咽,减轻胃的负担。
4.戒烟、限酒,少饮用浓茶和浓咖啡烟和饮酒与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酒精会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糜烂。浓茶和咖啡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
5.放松心情,合理减压,适量运动持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可能会增加胃酸分泌,诱发胃溃疡。休息不足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合理排解紧张、焦虑的情绪。生活作息不规律往往伴随着运动不足。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胃切除后饮食五步走
胃切除术后一般需禁食3天~5天,等肠功能恢复(排气),经医生许可后患者可以开始进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干稀分开、饭后斜卧、循序渐进等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清流食
术后一般3天~5天,经医生许可,可由进食稀米汤起始,逐渐增加稀藕粉或菜水、清淡的肉汤等。由30毫升~50毫升,逐渐加量至80毫升~100毫升。此阶段注意避免牛奶及豆浆等产气的食物。清流食一般持续两天左右。
第二步流食
清流食无明显腹泻、腹痛等症状,经医生许可可过渡到流食阶段。流食一般包括米汤、藕粉、杏仁霜、米糊、低脂酸奶、豆腐脑、菜汁和果汁。由50毫升起始,逐渐加量至80毫升~100毫升。流食一般持续3天左右。
第三步胃切半流食
吃流食阶段,无明显腹泻、腹痛等症状,经医生许可可过渡到胃切半流食。包括大米粥、烂面条、疙瘩汤、面片、发糕、土豆泥、嫩蛋羹、嫩豆腐、酸奶、肉泥丸子、果泥、瓜果类蔬菜泥(如西红柿、冬瓜、南瓜、西葫芦、茄子等去皮制软)及肠内营养制剂或匀浆膳。由50毫升~80毫升起始,逐渐加量至100毫升~150毫升,一般持续3天~5天。
第四步少渣半流食
术后两周左右,胃切饮食无明显腹胀腹痛等症状,经医生允许可过渡到少渣半流食。可进食馄饨、馒头蘸汤、软面条、面包、蛋糕、瘦肉丸子及肠内营养制剂。应注意避免叶菜、韭菜、饺子、鲜豆类、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但可将菜叶用搅拌机制成浆食用)。进食量以感觉7分~8分饱,进食后无明显不适为准。少渣半流食状态,一般持续2周~3周。
第五步半流食或软食
术后1个月左右,可进半流食,即在少渣半流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嫩叶菜和炖肉,并逐渐过渡至软食(如馒头、面条、软饭、水煮嫩蛋、嫩叶菜、菜花等)及细软的水果,及肠内营养制剂。由150毫升起始,逐渐加量至200毫升~300毫升。此阶段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无明显腹胀、腹痛等症状,则可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半年至一年之内,注意饮食清淡、细软好消化,避免粗硬、油腻、激性,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如辣椒、芹菜、蒜苗、干豆、肥肉、油条、奶油蛋糕、冰激凌等)。
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导致患者胃酸及胰液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等,可预防性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片如善存片。术后患者食量减少,体重稍减轻是正常现象,不必有惧食心理,宜根据自己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食量,如果饮食过度太慢,体重下降过快或发生贫血、腹泻、便秘等情况,可以找医师或营养师咨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子禹 闫超 任晖 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