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湿气盛,中医专家教你如何除湿

凤网 2024-06-12 阅读数 10924

今日女报/凤网通讯员 符佳

六月是南方的梅雨季节,虽气温已逐渐回升,但雷雨天气与对流天气频发,空气湿度增大。中医认为,湿邪为重浊之阴邪,多侵人隐缓而不自觉,伤人致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喻斌教授介绍,湿邪具有以下五个特点,易致多种疾病:

1.易损阳气

《温热论》指出,“湿盛则阳微。”湿邪为阴邪,侵袭人体后易耗损人体阳气,导致脾阳不运,引起腹泻、水肿等;经络与气机不畅,引起胸膈满闷、脘痞腹胀、食欲减退等;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小腹胀闷、小便不畅等。

2.湿性重浊

“重”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容易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关节疼痛等。

“浊”是指湿邪侵袭人体,容易出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出现满脸油光、眼屎增多、口臭等;湿浊在下,出现大便溏泻、小便浑浊、白带增多等;湿浊浸淫皮肤,出现皮肤溃烂、瘙痒红肿等。

3.湿性粘滞

湿邪致病,多为黏腻停滞,表现在症状的粘滞性及病程的缠绵性。症状多见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口中黏腻、舌苔厚腻,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反复。

因此,潮湿的春夏季很容易引起风湿病、关节痛、肌肉痛等慢性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4.湿性趋下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故多易侵袭人体下部,如湿疹、水肿多以下肢为多见。

5.合而为病

湿邪致病多由“内湿”与“外湿”合而为病,既有潮湿居处、冒雨下水等外因,又有多食油腻、嗜酒饮冷等内因。且湿邪常与寒邪、热邪相合,发为“寒湿”、“湿热”之邪,出现更多的病证。

喻斌指出,梅雨季节湿气盛,要想清除湿邪,也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家居环境

应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使用干燥剂、空调等工具除湿,减少雨天及夜间长时间开窗通风。避免冒雨外出,以免淋雨受凉。淋雨后应尽快热水淋浴,可饮用热姜汤,以祛除外邪。

饮食运动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甜腻、生冷、辛辣饮食及饮酒。可多食瓜类、豆类、山药、荠菜等应季蔬菜,以及白扁豆、陈皮、赤小豆、薏苡仁、芡实等药食同源的食物,减少滋补性食物及药物的摄入。

可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外出运动,多晒太阳以振奋阳气,选择温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登山、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微微出汗为宜,有助于排出人体的湿邪。

顾护脾胃

中医认为,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及运化水液的功能。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则痰湿水饮内生,即“脾生湿”;若外在湿邪侵入人体或水湿内生之后,易困阻脾气,导致脾气不升、脾阳不振,即“湿困脾”,均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职。

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因此,化湿尤需顾护脾胃。

中医外治

中医艾灸能温阳补气、健脾温肾,缓解脾虚湿停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可艾灸足三里、神阙、水分、阴陵泉等穴位。

每天或隔天用艾叶煮水泡脚,有助于排出体内寒湿,提升身体阳气。家中可焚香祛湿,如艾香、檀香、佩兰、藿香、沉香等,既可以避虫,又可以除湿。其次,拔火罐也有助于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平时居家可选用健脾化湿之食疗,以减轻湿邪致病。喻斌推荐以下四款食疗方:

1.健脾化湿猪骨汤

材料:党参20克、白扁豆20克、山药200克、生姜三五片、红枣数枚、排骨半斤。

做法:排骨洗净焯水,与其他材料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半小时以上,加盐调味即可。

2.驱寒散湿猪肚汤

材料:半个猪肚、党参15克、生姜20克、砂仁6克、陈皮少许、红枣少许。

做法:猪肚洗净焯水,与其他材料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改文火慢煲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3.化湿利水老鸭汤

材料:老鸭、薏米20克、生姜三五片、冬瓜少许。

做法:老鸭洗净斩块焯水,加入炒熟的薏米、生姜,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煮约1小时,加入洗净切块的冬瓜,再煮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4.薏米茯苓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50克、赤小豆50克、茯苓50克、粳米100克(腹泻者还可加入适量山药、芡实)。

做法:材料洗净放入汤煲中,煲1小时以上至软烂,调味后即可食用。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