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湘游·诗词湘景 | 唐代湘西,那些热血故事,都藏在深深浅浅的诗词里.....

凤网 2020-04-24 阅读数 38880

湘西是别具民族风情的湖湘旅游名城,历史悠久,诗词描写众多,跟着今日女报/旅行杂志记者的脚步一起穿越时空吧!


与代表湖湘文化主流但趋同汉文化的洞庭文化不同,湘西有着独特文化内涵,自成一系,在当时是有别于“中原”的“异域”、“异地” 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贬谪宦游到湘西的中原文人用诗歌创作展开对“湘西”的想象和塑造;未曾涉足湘西的唐人开始他们关于湘西的精神漫游;从湘西本土走出去的文人经历-番游历后也开始在中心与边缘、华夏与南蛮两相比照中,运用他们刚刚掌握的唐诗节奏和韵律对湘西故乡进行“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描绘和讴歌......

而事实上,“湘西” 这一极具文化意蕴的概念经由作家沈从文创作的湘西系列文学文本,并以一种“迷人的远方”和“失去的天堂”的奇幻姿态进入国人视野。沈从文为此注入了至善至美的人情和宁静的想象。

时至今日,踏上这段寻根之旅,顺着沈从文先生的足迹,沿沅水从沅陵一路坐船去到他的家乡凤凰,探寻只属于湘西的无限诗情画意。


一条沅水,漾起众人愁


两千年前,在湘西五溪蛮荒之地,当峨冠博带、腰佩长剑、脸如刀削的楚国逐臣屈原面对一汪苍茫江水,涕泪长吟出“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陬词”的悲壮诗句,沅水,这条发源于贵州云雾山区,流经黔东、湘西,串联21个县市的河流,自此在湖湘文化的历史长诗中开启了浓罩重彩的篇章。

沅水文化将流传了千百年的巫傩文化与封建礼教兼容并蓄,唐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为此寄情山水,抒发离别,或有贬滴之士提笔“郁郁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兴土木建讲寺,一度让此地香火盛行,读书声不绝于耳。


作为古代西南地区商业贸易要道,沅水是穿梭于崇山绝壁中的“水上丝绸之路”,而对于中原地区左迁而至的人来说,沅水则被赋予了更多愁绪。

“多情自古伤离别”,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贬赴龙标途中,在辰阳(今湖南辰溪)为好友吴十九写下《送吴十九往沅陵》: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吴十九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吏,二人同病相怜,他们相会随即又分别,诗人送别不言伤离,反安慰吴十九“远谪异地,唯有等候皇帝赦免,待到明春,定能重返京城”,尽管处境艰难,王昌龄心胸不失旷达,将愁思寄望春水。

唯有诗词能唤醒时光的秘密,一条沅水的长情,足以书写历史的厚重。


沅水悠悠,不仅是异乡人的思念之途,也成就了湘西本土诗人的回归之路。唐代湘西诗人李群玉,为人淡泊,一度应进士举,不第,即弃官回乡,他写下“沅水罗文海燕回,柳条牵恨到荆台。定知行路春愁里,故郢城边见落梅”的诗句,其中有离别之愁,更有际遇之愁。诗人将他的愁绪全然托付春江沅水之中,也勾勒出一派春意渐浓的景象:飞燕掠过河面,伴着习习微风,柳丝轻点水面漾出水纹阵阵。当春愁遇上良辰美景,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沈从文也说过,“美丽总是愁人的”。15岁那年,沈从文因从军入伍,从此与沅水河畔的沅陵县城结下不解之缘,他常在暮霭时分去沅水河边散步,看水涨水落,不知谁家的货船浅浅搁在黄泥里,孤单地凝成一幅画。

这一抹愁绪,就这么顺着时光的步履蜿蜒至今,我们站在无数文人咏过的酉、沅二水相交的河畔,远处即是黔中郡古城,随着水势渐长,多少刻满旧事的砖墙没入水中,黯然沉寂。这里,已不再是古人们咏过的静滥小河,雄伟的风滩、五强溪发电站屹立上游,眼前的大河宽阔辽远,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而当年的故城呢?有谁还会记得呢?



出品:今日女报/旅行杂志/凤网

编辑:谭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