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烛尘(1882.9—1968.10)
李烛尘:从农民家庭走出的实业巨擘
李烛尘
文/邓魏
1882年9月15日,在湖南永顺毛坝乡的山里,一个叫李华搢的孩子出生了。谁能想到,这个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孩子,后来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他后来的名字叫李烛尘——从一个办厂的老板,变成了新中国的大部长,把一辈子都扎根在中国的化工事业上。
1903年,民国著名的政治家、慈善家熊希龄(1913年,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在常德办了个师范学堂,永顺县就招两个人,李烛尘是其中一个。
这是李烛尘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1913年,他一咬牙,又在上海坐轮船去了日本。
到那儿没多久,就因为太出色,直接被高等工业学校破格录取,学电化学去了。
有一次,教化学的藤原茂岛教授请他吃饭,菜咸得齁嗓子,还故意在他面前放一碟盐。
藤原教授笑着说:“你多吃点,回国后哪有这么好的盐吃呀!”
那拖得长长的“呀”字,像一把刀扎进了李烛尘的心。
1918年,他满心想着回国干一番事业,结果一回去,家里就出了事:父亲去世,母亲哭瞎了双眼。
他没办法,只能每天用本地的莓茶和从日本带回来的精盐熬汁,给母亲敷眼睛。
没过多久,他一狠心,把家人托付给亲戚,自己孤身一人去了北平。
有一天晚上,外面风呼呼地刮,他看着眼前燃烧的蜡烛,心里突然有了主意: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烛尘”,意思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1918年,李烛尘到了天津,投奔了永利制碱公司的范旭东。两人一见如故,范旭东直接让他当了久大盐厂的厂长。
两人一合计:“洋人靠技术卡脖子?咱就掰断这脖子!”
从那以后,李烛尘就开始一路“开挂”了。
他到处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份《四川自流井钾盐调查报告》,成了中国化工资源调查的“第一人”。
他还大胆把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请过来,一起搞出了“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连外国人都抢着买,直接把外国的垄断给打破了。
在他的建议下,还办起了“永久黄”集团,这可是中国最早的集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化工集团。
抗战的时候,别人逃难带细软,他带着上千名员工和几十万吨设备,一路辗转到了重庆,在那儿建起了华西化工基地,为中国民族工业保住了命脉。
1949年5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信请他参加新政协。
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李烛尘就站在毛主席左后方。
1951年抗美援朝的时候,他已经69岁了,却还当总指挥,在天津发动工商业界募捐,一下子捐了400多架飞机。
1956年,74岁的他被任命为食品工业部部长。两年后,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他继续当部长。
李烛尘干工作那叫一个大胆,对自己和家人却那叫一个小气。
为了工作,他经常和下属一起吃锅盔泡开水,有时候几块干饼就是一顿饭。他出去从不带警卫员,也不坐专列,一点排场都没有。
去基层调研的时候,他常年穿着一双高筒皮靴,风里来雨里去。
范旭东想给他买辆小汽车,他死活不要。
他家的家训就是“实业救国,清白传家”,他没给家人任何特殊照顾,也没留下一分钱财产。可他对国家、家乡和老百姓却特别大方。
抗日战争的时候,他给家乡的亲友写信,劝他们把多余的田地分给没地的农民。他把自己办的厂子都交给了国家,连董事会送他的股票也全部上交。
听说家乡老百姓缺盐,他直接给永顺盐业合作社送了两船精盐。回湘西视察的时候,还送给永顺县人民政府3辆汽车。
他的曾孙女李青兰说:“老爷子为了抗美援朝,把家里的存款全捐了,一共募捐了1500亿元。那年回乡,就给我们每人留了5元钱,还告诫我们,要在农村靠自己劳动,自力更生,不能靠祖宗荫庇。作为他的后人,我特别骄傲,不是因为他当了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他给国家干了大事。”
人物简介>>
李烛尘(1882.9—1968.10),原名李华捂,湖南永顺人。曾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食品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等职。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
人民政协网关于李烛尘资料;河北民建《民建先贤:李烛尘》;湘西网《纪念李烛尘先生》;李平先生文章《追忆李烛尘先生》等
编辑:阿挽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