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湘潭工匠日”背后的时代匠心密码

凤网 2025-04-29 阅读数 13578

2025年4月27日,"湘潭工匠日"首次写入城市日历。这场跨越六十七年的时空对答,给出了智能时代最坚定的答案:在算法重构世界的今天,匠心仍是不可替代的文明密码。

去年9月,湘潭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湘潭工匠日”的议案》,决定自通过之日起,将每年的4月27日设立为“湘潭工匠日”,以城市之名致敬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广大技能人才予以荣誉激励。

今天,小编带您来看一座城的匠心刻度与时代对答。

钢铁淬火见真章!

1958年,湘潭钢铁厂迸发的第一簇钢花,点燃了工业精神的火种。老技工们用榔头丈量精度,以铁砧为纸书写传奇,在没有数控机床的年代,用血肉之躯与钢铁对话,创造出国产首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六十七载春华秋实,56万产业大军中走出18.37万技能人才,其中5万高技能人才构筑起智能制造的人才矩阵——这不是冰冷的数字罗列,而是热铁淬火般的精神传承。从焊枪到数控机床,从榔头到工业机器人,变的是工具形态,不变的是毫厘必较的匠心传承。

时空坐标定匠心!

将工匠日锚定4月27日,是历史与时代的双重隐喻。2022年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的召开致贺信,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湘潭工匠艾爱国作为湖南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登上国家舞台。1958年数万工人用汗水浇筑工业基石的记忆,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在此交汇。当53年焊枪不辍的艾爱国从车间走向"大国工匠"领奖台,当唐银波将零件加工误差逼近物理极限,湘潭这座工业之城用行动诠释:真正的工业文明不在风口起舞,而在毫厘间精进。工匠日的设立,既是对"流量崇拜"的价值纠偏,更是为青年树立"技术立身"的精神路标。

国之重器,匠心铸就。

制度重构新生态。湘潭的匠心培育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一场系统性的价值重塑。百万公积金贷款为工匠筑巢,职教教师与企业技师双向流动,40万产业工人手持"终身学习通行证",六成职教经费直投生产一线。

制度创新催生化学反应。90后技工以工装为荣,蓝领工程师年均贡献三千余项技改方案,AR技术将老师傅的绝活转化为数字资产。

日前,湘潭市总工会启动“湘潭工匠日”技能人才创新成果展作品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广发“英雄帖”,寻找身边的匠心达人与特色匠作。

当"湘潭工匠"成为含金量十足的城市IP,产业升级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

时光淬炼永恒。

从1958年打破技术封锁的豪情,到工业4.0时代的智造雄心,4·27"湘潭工匠日"如同跨越时空的桥梁,传递着永恒的价值判断:在机器复刻万物的时代,唯有匠心不可替代;在算法迭代的浪潮中,人的专注始终是"中国智造"的核心源代码。

四十万产业大军仍在续写传奇,他们用一双双创造奇迹的双手证明:真正的工业精神不惧时光淘洗,反因岁月沉淀愈发璀璨——这是湘潭给时代的答案,亦是中国制造的永恒信条。


来源:这里是湘潭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