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雷锋阿姨”,在湘网友奔现

凤网 2025-07-01 阅读数 5841

今年6月,一份特别的礼物落户湖南雷锋纪念馆。由浙江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捐赠的两册记录着普通人点滴善举的日记里,藏着300多名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记录的1400个爱心故事。

雷锋精神赓续传承。6月底,雷锋纪念馆又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72岁的“中国阿姨”宗正兰,她与长沙“金牌讲解员”谭荒芳“网友奔现”,圆梦十年之约。同作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她们为残疾孩子筑“爱心家园”、用残缺双手为人间大爱建档立传。

从1400篇雷锋日记到两位“雷锋阿姨”的十年之约,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

宗正兰(左)和谭荒芳(中)在雷锋纪念馆合影。

相识十年却从未谋面,她们在雷锋馆相逢

“终于见到您了!”6月24日,雷锋纪念馆内一场期盼已久的网友见面会,吸引众人。相约见面的宗正兰与谭荒芳是两位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她们一人在成都,一人在长沙,早在十年前就通过共同好友添加了微信。此后,她们在朋友圈中默默关注着对方,用点赞、留言的方式,虽相隔千里,却因相同的信仰并肩前行,见证着彼此在雷锋精神道路上的坚守。

宗正兰是重庆人,现居成都。2008年汶川地震,她和老伴在自家80平方米的住房里创建了“中阿姨爱心家园”,为灾区残疾孩子及家长提供免费的吃住行服务。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得到了生活上的照料,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有个失去了一条腿的姑娘,总是担心路人异样的眼光而闷闷不乐。我就把她带到了街上,并带着她对路人进行‘采访’。”当时,路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灾区的孩子太勇敢了”“孩子们非常坚强”……一句句温暖鼓舞的话,让这个孩子抛却了忐忑。宗正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2年,雷锋同志生前的老连长、95岁高龄的虞仁昌亲笔为宗正兰题词:“勇扛雷锋旗,续走雷锋路,致敬中国阿姨宗正兰”。

此后,“中国阿姨”的雷锋之路越走越远,她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灾难事故后的安抚工作,帮助青少年进行行为心理辅导。

“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宗正兰说,所到之处,她都扛着雷锋大旗。

宗正兰和谭荒芳二人相聚难掩激动之情。

这次来到长沙,宗正兰要见一个“最熟悉的网友”:谭荒芳——今年63岁的她是湖南雷锋纪念馆退休职工,她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湖南省最美志愿者”。

谭荒芳小时候因故失去手指和手掌,只留下两个光秃秃的手腕。她克服残疾带来的巨大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手腕夹着笔写字、作画,甚至还学会了穿针引线钉扣子。

1986年,谭荒芳进入雷锋纪念馆工作。她自费走访了20余名雷锋生前战友、同事和领导,请他们写回忆录、收集相关资料。30年来,她用残缺的双手收集、整理、完善了有关雷锋的资料800多万字,文物、实物近千件。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雷锋纪念馆的馆藏内容,也让她成为雷锋精神的生动“百科全书”。直到2008年退休,她都从未闲下,加入长沙市“五老”宣讲团,成为一名雷锋精神志愿讲解员。

雷锋纪念馆新落户的“礼物”

在雷锋纪念馆里,谭荒芳陪着宗正兰参观,细致地讲解着雷锋生前的点点滴滴,并互相交流身边人践行雷锋精神的善举。

“最近纪念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来自浙江台州春雨公益协会的两册日记。”谭荒芳介绍,“协会发起了‘学雷锋・台州爱心面包’公益项目,吸引300多名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每天把面包店卖不掉的面包收集起来,送给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需要帮助的人,4年送出10万多个面包。”

谭荒芳为宗正兰送上书法作品。

“雷锋精神一直在传承。”谭荒芳向宗正兰介绍,这份特别的礼物记录了1400篇凡人善举日记——小学二年级文化的志愿者徐从良,靠着一辆黄色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出行,虽然他腿脚不便,但不管刮风下雨,轮到他时从不推辞,每次写日记只会笨拙地写下:“他们好高兴好开心,我心中也跟着高兴起来”;项目发起人之一的潘玲群清楚地记着敬老院每位老人的喜好,如果没有收到老人爱吃的面包,她会自费购买带过去,日记里写道:“今后,无论十年、二十年,我们都会把这份温暖长长久久地传递下去!”

宗正兰听完后特别感慨:“雷锋精神就是如此,在平凡中见伟大!”

谭荒芳为宗正兰题词。

临别之际,谭荒芳精心准备了一幅自创的书法作品作为礼物赠给宗正兰,上面写着:“扛雷锋大旗永不倒,传雷锋精神乐在其中”。

一个人的善举是涓涓细流,众人的善意如果汇集就能温暖一座城市。宗正兰告诉记者:“只要皱纹不长进心里,我们就都还年轻,还能为人民服务。”谭荒芳也表示:“宣扬雷锋精神是我一生的使命,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实习生 岳骄阳 记者 郭玲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