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高考落幕、暑期来临,陪读街也迎来新一年换租潮。
2024年8月,长沙理工大学英语教师陈敏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搬家陪读。而早在6年前,娄底市幼儿园教师杨邵君就做过同样的决定:辞掉工作,带着儿子来长沙求学。
陪读妈妈,是陈敏和杨邵君的“代号”。她们因陪读在长沙市一条被时光浸染的老巷——上黎家坡巷相遇。斑驳的砖墙、窄仄的楼道、吱呀作响的铁门,这里的“老破小”与百米外繁华的南门口形成鲜明对比,却因每年涌入的陪读家庭被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别称:陪读街。
扎根在这里,来自四面八方的陪读妈妈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地:长沙市长郡中学。这个地处长沙市区最繁华地段的中学,每年高考生中不乏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是广大父母眼中的理想名校。
当高三家长卸下担子、
新陪读家庭怀揣期待,
流转的陪读房里将发生哪些故事?
陪读妈妈们又将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故事】
从职场女性到“时差母亲”
7月22日清晨6点,天空已经明亮,孩子的房间静悄悄,陈敏的手机闹钟已经响了。她常常比闹钟醒得还要早,这是来陪读的第一天“落下的毛病”,生怕错过了孩子起床的时间。
一年前,陈敏在湖南大学一对陪读夫妇的推荐下,来到陪读街租了一套房子,和二姐一起,专门照顾升入高二的儿子小涛的饮食起居。陪读房离学校只有几百米,每天步行到学校只要五分钟。
陈敏搬家后一直在陪读街照顾儿子。
这是7月一个平常的早晨,但对陈敏而言,距高考又近了一天。尽管家里没贴出高考倒计时,她也总能准确地回答出距离高考的天数。在她看来,高考是一场“战斗”,“孩子是上战场的士兵,我就是后面炊事班的班长”。而孩子们眼下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学习。
在陪读街,陈敏不是个例。这些曾经是企业高管、医生、教师的女性职场人,选择陪读后似乎一切“归零”,无论曾有何等“光环”、来自何地,都变成了“陪读街”里的“时差母亲”。她们平均要在陪读房里生活3年以上,从租房、买菜做饭、接送孩子到学习语言、重构社交融入社区生活,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而比起其他妈妈,文英照顾儿子要更为精细——她的孩子是武术特长生,六年前入学了长沙市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前往长郡中学训练,饮食、学习甚至是受伤康复,都需要文英无微不至的照顾。
最开始,文英迁就着儿子的生活节奏:一天4顿饭,文英负责早上7点和晚上8点后的餐食,一年365天,除了春节7天假,都要给当天已经训练3~4个小时的孩子变着花样补充营养,“私下里,我专门拿个本子记录每周的菜谱,还特别标注了孩子喜欢的菜”。
文英的全情投入,得来了好结果,三年前,她的儿子成功考上了长郡中学。文英的心放下了一半,另一半悬在孩子的安全上。一次,文英听说儿子的一位女同学在考试前摔倒,康复期没调理好二度受伤,只得休学重读一年的消息,焦虑得整夜整夜都睡不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别提有多担心自家的孩子”。
但高二那年,儿子还是在练习中受了伤,医院诊断的结果是二级半月板撕裂,一年内都不能上强度训练。文英去中医馆专门学习了理疗手法,每周都坚持给孩子进行康复。尽管孩子沮丧,文英心里也着急,但她都没有表现出来,而是不动声色地陪着孩子日复一日做上肢训练。“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来这陪读,就是为了支持他。”
陪读妈妈的副业与创业
在陪读街,除了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一些陪读妈妈也有了新思路——她们办旅馆、做餐饮,既为贴补家用,也为在陪读生活中找到自我价值。
6年前,当儿子考入长郡中学时,杨邵君毅然选择陪读。然而,她的陪读生活并非只是围着孩子转。在与其他陪读妈妈交流中,她敏锐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许多妈妈白天要工作,根本没时间给孩子做饭。于是,一个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开一间专为陪读家庭服务的“妈妈厨房”。
凭借多年宿管经验,杨邵君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她将厨房运营精确到分钟:中午11:50放学,11:55必须摆好三菜一汤;下午5:15放学,5:20准时开饭。她的食谱充满巧思,比如头伏天炖“头伏鸡”,寓意“吃了浑身有劲”;端午包粽子,让“福气‘粽’会围着你”;冬至煮饺子,热气腾腾中不忘叮嘱学生“暖暖和和过冬”。
即便下大雨,杨邵君也会骑电动车为学生送餐。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杨邵君自创的“加油套餐”。高考前,她烹饪的可乐鸡翅取名“展翅高飞”、红烧肉取名“鸿运当头”;考试当天,每位用餐的孩子能收到一束向日葵,花朵上插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等你凯旋”……
这份事业带给杨邵君的不仅是收入,更是一种情感连接。她记得每个孩子的口味,有的不吃辣,有的偏爱番茄汁肉丸。即便寒冬里学校临时开会,她也会在校门口等到晚上七点半,只为确保孩子能吃上热饭,“看着他们举着录取通知书冲进厨房报喜的样子,比赚钱更有成就感”。
“我们这条街上,像我这样开店创业的妈妈可不少。”杨邵君一边翻炒着锅里的菜,一边细数着邻居们的生意经,“对面楼的李姐开了个服装店,经营着各类款式的服装;巷子口的王阿姨做小吃,她家的小吃在南门口远近闻名”。
另一位陪读妈妈郭淑君一家是“陪读街”里的“老候鸟”了。2015年,她决定随丈夫到湖南长沙定居,也考虑着把一直在四川跟着外婆生活的孩子带来长沙上学。在搬来长沙前,郭淑君是有一份销售工作的。但住进了陪读房,每月多了两千块的房租支出,自己又辞去了工作,整个家庭都需要多一份收入来源。
郭淑君辅导孩子学习。
“陪读应该是全家都在尽全力为高考拼搏、一起奋斗。”于是,郭淑君和丈夫分好工,丈夫平时工作忙,但周末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而郭淑君要照顾孩子,也不能脱离社会交往。她在离陪读房几十米远的小区里租下了门面,开了一个家庭旅馆。
“可别看旅馆小,经过的人可不一般。”来旅馆的住客,有周末来逛街的长沙大学生,也有每逢考试期间的前来住宿的考生和家长。郭淑君习惯和他们“取经”,问大学生活,跟家长交流孩子教育和高考。“还有两年,我儿子也要高中毕业了,我希望他能如愿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郭淑君说。
陪读街的“云闺蜜”
在陪读街,蔡姣的故事有些特别。她不仅是位陪读妈妈,还是一位拥有5.5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她的抖音账号“宁乡俩宝妈”,原本只是随手记录生活,却意外成了许多陪读家庭的“云闺蜜”。
三年前,当蔡姣独自搬到长沙陪读时,身边几乎没人支持。“小孩的路还很长,万一她考不好,会不会怨我?”这个念头曾让她辗转难眠。但看到女儿独自在长郡中学拼搏的身影,她还是心软了。
陪读生活单调却充实。每天清晨6点起床准备早餐,白天返回宁乡做生意,晚上10点在校门口等待晚自习结束。为了排解孤独,蔡姣开始用手机记录这些日常:女儿参加唱歌比赛的排练瞬间、陪读房的小改造、周末逛菜市场的发现……
蔡姣和女儿的合影。
让蔡姣没想到的是,这些朴实的视频击中了无数家长的心。其中女儿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视频意外登上热门,播放量突破10万。“视频里女儿紧张得手心出汗的样子,让很多家长看到了重点中学光环下的真实。”蔡姣说。
而评论区,成了陪读妈妈们的“解忧杂货铺”:“看到你女儿这么努力,我对自己孩子也多了份耐心”“原来名校家长也焦虑,突然释怀了”,而河北的一位妈妈则加了蔡姣的微信,两人一直聊到了深夜。
账号走红后,蔡姣成了陪读街的“知心姐姐”。她记得每个来取经的妈妈的故事:李姐的儿子沉迷游戏,看了蔡姣的“学会换位思考”的视频后,改用“游戏时间兑换制”成功引导;王阿姨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在蔡姣开导下也学会了“纵向对比”。
在直播中,蔡姣常被问及是否建议其他家长陪读。“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关键是要和孩子达成共识。”她分享了一个细节:高三下学期,女儿曾主动提出“妈妈你可以回宁乡几天”,而她真的回去了。“适当放手,也是陪读的一部分。”
除了自己的抖音号,蔡姣还帮高三忙碌的女儿运营她的账号。有次拍到女儿深夜刷题睡着的样子,第二天收到上百条加油留言。蔡姣说,这些陌生人的鼓励成了女儿坚持的动力。
如今,蔡姣的女儿考上大学,她也在陪读街退了租。但母女俩的视频依旧坚持更新,她们以“过来人”经历陪伴着万千陪读家庭,为他们答疑解惑。
陪读妈妈的抱团友谊
日子久了,陪读妈妈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圈。
在长郡中学租房多年的杨邵君如今收获了17位陪读姐妹。这群姐妹花在陪读的日子里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经常约着一起健身、跳广场舞、过生日。
久而久之,“妈妈厨房”也成了孩子们互助的交流站。
“妈妈厨房”成了孩子们的的交流站。
“孩子们聚在一起边学边交流,总比一个人闷头苦学强。”为了鼓励优生传帮带,杨邵君会想着法子鼓励“尖子生”:“小林,你数学厉害,吃完饭给小周讲讲那道题?”一旦遇上内向的孩子,她也会巧妙地“搭桥”:“都是同学,互相帮衬着才能都进步!”
如今,让杨邵君最骄傲的是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毕业——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总有孩子第一时间冲进厨房报喜:“杨妈,我考上香港中文大学了!”“我实现了北航梦!”
因为日以继夜的付出,杨邵君也收获了陪读街上妈妈们的一致好评:“杨姐这儿哪是厨房,分明是街上的后勤保障部,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
今年7月,杨邵君结交的4位陪读妈妈因孩子毕业也陆续搬离了陪读街。看惯了人聚人散的她告诉记者,每年分别时,陪读妈妈和孩子都会在这条街上留个影,有的学生会写手写信“记住3年青春”放到租房的抽屉里,留给下一位租客。也有不少家长约定“每年暑假都回来看看”,但孩子展翅高飞、家长也有了新生活,很少有人能兑现约定。
“每年高考完,我都会提醒毕业生的陪读妈妈‘扔一块石头’。”杨邵君说,在陪读街扔石头,寓意“再也不要回到这里陪读”,这是对孩子高考大捷的诚挚祝福,“毕竟陪读不易,妈妈们也不想再来一次”。
每年7月都是陪读街的换租潮。
【现状】
每年暑期是陪读房租赁旺季
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登仁桥社区党委书记周君告诉记者,很多孩子进入长郡中学后,家长会尽全家之力托举,学校周边的陪读现象尤为突出,社区辖区内有70%左右居民都是陪读家庭,且大多数都会选择住在这条街上的长郡花园、学院新村等小区,“高中三年很关键,租房可以为孩子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方便家长照顾、陪伴孩子”。
一家租房服务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服务处是由退休后的原住民为邻里提供代租房帮助的一个站点,而学院新村300余户业主,有超过50%的房东会选择把房子租给陪读家庭,自己外出居住,甚至迁到了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生活,“每年暑假,都有大量孩子父母来我们这里咨询租房的事情”。
然而,自2021年起,长郡中学取消面向全省招生的资格,不再招收外地学生。陪读街的租房市场也因此迎来了一段“冷静期”。
“不像十多年前那么爆火,但依旧很有市场。”上黎家坡巷一名从业多年的房屋中介告诉记者,来租陪读房的大部分变成了长沙本地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一旦看中了不错的房子,家长会马上签下来,宁可房子空置一两个月也在所不惜,“这里的房价根据房间大小、装修新旧、楼层高度会有不同的价位,1000-6000元不等”。
此外,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抖音、小红书、贝壳找房等多家平台上检索租房信息,发现有不少房源发布者在租房信息中标明“学霸房”“优生房”。但多名中介与房东告诉记者,这些房源广告多半是为了抬高价格和吸引家长,“多数陪读家庭在选择陪读房时会把距离作为首选因素,其次才是采光佳、通风好、环境安静等”。
【编后】
期待在陪读时光中的共同成长
长街短巷,灯影与书声交错;旧楼新瓦,脚步与心跳重叠。
在长沙这条陪读街里,有人把青春安放在孩子的课桌旁,有人将岁月熬进那一碗热汤里。她们用一整年的炊烟,只为换孩子十分钟的安稳午睡;用半辈子的奔波,守着那扇孩子成长之门。
我们看见,距离被房租丈量,时间被锅铲切割。我们看到了陪读妈妈们为孩子付出的心血,看到了成长背后她们如雨中撑伞般坚定的守护,更看到了她们在事业与陪伴间找到微妙的支点。
教育从来不是以牺牲父母一方的价值为代价,而是需要回归共同成长的本质。当陪读妈妈的自我价值不再以孩子为唯一原点,陪伴便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捆绑——孩子看见的不仅是嘘寒问暖的身影,更是永不停滞的人生范本。
当陪读妈妈的阅历沉淀为孩子的人生底色,当孩子的成长反哺着陪读妈妈的无私付出,这条街巷的每个晨昏,将会见证两代人最美好的陪伴时光。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周雅婷 实习生 蒋世莹 刘嘉瑶 邹诗宇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