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中营院”到“分散家园”:一个军休所的二十年服务升级路

凤网 2025-10-29 阅读数 5692

 今日女报/凤网讯(通讯员 黄润民)“赖所长,我的药快吃完了,能麻烦您帮忙买一下吗?”清晨七点,长沙桐梓坡军休所所长赖晗刚的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那头是抗美援朝老兵徐老。如今,类似这样“点对点”的服务,已成为该军休所的工作日常。

自2000年开展集中安置工作,到2017年推行分散服务模式;从送煤气、掏下水道等基础事务,到引入社工服务、打造“老军医服务队”,桐梓坡军休所用二十年的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的创新之路。

扎根基层:服务一线锤炼初心

“清理化粪池、掏下水道、送煤气罐……这些活我们都干过。”赖所长回忆起2000年刚入所时的情景。那时正值集中安置管理阶段,服务对象多为局级以上老干部,工作琐碎繁杂,涉及诸多生活细节。老一辈工作者吃苦耐劳、亲力亲为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年轻的赖所长,也让他树立起“责任心是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

2007年,赖晗刚走上副所长岗位,开始系统学习“做人的工作”。在老所长的悉心指导下,他深入与老干部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化解矛盾,逐步形成了“沟通—了解—关心”的服务方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型挑战:从“面对面”到“心连心”

2017年,随着原有院落拆迁,军休人员开始分散安置,服务模式迎来了根本性转变。赖所长坦言:“以前下楼就能和老同志见面,现在只能点对点上门服务,工作量成倍增加,老同志的心理落差也很大。”

面对重重挑战,桐梓坡军休所没有退缩,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构建起“三大服务体系”:

引入专业社工,补齐生活服务短板

针对高龄、独居、有生活困难的老干部,军休所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点对点”上门服务。社工们从陪同就医、手机教学到心理疏导,成为老同志的“生活助理”和“贴心伙伴”。所里通过月度报告、满意度测评、定期回访等方式,确保服务质量,实现“精准送暖”。

探索智慧军休,用科技守护安全健康

尽管智慧军休系统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穿戴设备舒适度、使用习惯等方面的难题,但桐梓坡所勇于先行先试。通过开发APP、配备智能手环,实现了健康监测、用药提醒、一键呼救等功能,展现了“科技赋能养老”的前瞻性探索。

打造“老军医服务队”,实现老有所为

以退休军医为主体,军休所组建了“老军医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开展义诊,服务退役军人及弱势群体。这支队伍不仅成为市级志愿服务品牌,更让老同志在奉献中找回了价值感与成就感,实现了“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转变。

片区化管理: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军休所将服务对象划分为桐梓坡片区、武警医院片区和其他分散片区,根据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居住密度,提供差异化服务。尤其在武警医院片区设立“服务点”,引入社工常驻,让老同志“不出院门就能享受服务”,赢得了老同志的广泛好评。

典范意义:服务无终点,创新永不止步

从集中式管理到分散式服务,从传统人工到智慧赋能,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桐梓坡军休所的转型之路,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不一定每一步都走得完美,但一定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赖所长说,“服务没有终点,我们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这些为国家和军队奉献一生的老同志。”

如今,桐梓坡军休所已成为长沙市退役军人服务工作中的一张亮眼名片。其“社工 + 智慧 + 志愿服务”的三维模式,为全国军休机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桐梓坡经验”,真正让退役军人成为“社会最尊崇的人”。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