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薄如蝉翼的面料上绣花,她为千年湘绣开创新流派

凤网 2022-04-07 阅读数 42225    赞 1

编者按: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旗引领下,无数女共产党员砥砺奋进,建功立业。在湖南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上,湖湘女儿更是以“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铿锵精神,奏响了一曲曲进取之歌、奉献之歌,涌现了一大批巾帼先锋党员。

继巾帼初心耀三湘——初心篇、传承篇、奋斗篇系列专题之后,省妇联再次推出巾帼初心耀三湘·先锋篇——“党员先锋她榜样”专题报道,为您讲述巾帼党员先锋故事,展现她们胸怀家国、勇担使命、敢于追梦、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女性风采。

党员档案

黄笛,湖南长沙人,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发明专利“蝉翼绣”(禅意绣)创始人。曾获得2021年度湖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秋盈

穿花纳锦、描龙绣凤,“刺绣”曾是中国传统女性的象征,而在高楼广厦的今天,这是一项看起来美、做起来难,实际收入也不高的事业。

手工业时代的低劳动成本运营难以为继,传统花鸟、山水、走兽题材如何迎合新人群、新市场,精雕细琢的高端绣品如何融入当代生活?这是千年湘绣亟待破除的难题——一位“老绣娘”黄笛用大半辈子给这些问题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黄笛是湖南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院长,在她看来,新国潮的崛起是湘绣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破旧立新,别出“新”裁,让千年湘绣重新站上时代的风口,是她作为一个传承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绣架下长大的女孩

湖南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沙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楚绣与西汉时期的汉绣。到了清代,湖南民间刺绣由家庭副业逐步发展为一个行业,湘绣与苏绣、粤绣和蜀绣并称四大名绣,并有着“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的美誉。

在湘绣的黄金时代,长沙沙坪镇的女人们都几乎拥有同样的童年。

这个童年是由五颜六色的丝线、针、图纸组成的。五六岁的女孩子在绣架下长大,到十七八岁已经通过绣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在沙坪,几乎任何一个家庭的刺绣历史都可以追溯到五代以上。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女儿,女儿又继续传下去。她们绣出各式各样的动物、花卉、人物,做成绣品,卖出去换钱。

黄笛便是其中一员。从小耳濡目染家人飞针走线的她,早早就对湘绣产生了喜爱之情,当父亲艾玉奇于1986年带头创办沙坪第一家湘绣厂时,年仅17岁的黄笛便是参与者之一。

当时的沙坪,很缺设计人才,黄笛便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

生于湘绣世家,那时候的她,虽然还很稚嫩,但骨子里充满着干劲和激情,除了打理工厂的日常工作,她还拜著名画家李振球为师,开始较为专业地学习绘画。从1987年开始,黄笛这一学便是四年。待到学成归来,她设计的作品《湘绣旗袍系列》早已走出国门,成功亮相于第62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会场。

尝到设计甜头的黄笛,希望在设计领域能更进一步,便走出沙坪,选择到外地从事设计工作,此后还做过湖南电视台服装助理、美工助理等等。

1993年,父亲的一纸召令,让她面临了一个两难选择。

(蝉翼绣系列之碧玉新妆。)

千年技艺破新,她力排众议

父亲告诉她,沙坪湘绣不景气了。早年,这里的湘绣主要以代加工为主,走中低端市场。然而本地的手工成本越来越高,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湘绣产品大多是以花卉、古画为画稿基础,在审美上也遇到了瓶颈。

因此,父亲希望黄笛回乡,用自己的设计能力挑起湘绣传承的担子。“90年代放弃铁饭碗,确实需要一点魄力。”黄笛回忆,最终,她还是鼓起勇气选择回乡。

回湘绣厂后,黄笛很快就意识到湘绣的不足之处:产品设计以山水花鸟等传统题材为主,空间架构模式较单一,立体感和层次感不够鲜明,尤其是前期手工画稿和上缎描图费时费工,不利于湘绣又好又快发展。那么,除了加大设计创新力度,还有没有相关途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黄笛陷入了沉思。

当时,电脑、喷绘技术飞速发展。黄笛希望在湘绣前期手工绘画打底的阶段,使用电脑设计和喷绘,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绣品生产的时间,同时也易于修改返工。这是一个新路子,困难自然不少。当时本地基本找不出会使用电脑设计的人才,黄笛于是四处找人,自学了当时还很少有人使用的设计软件。更难的还在后头,喷绘大多应用在印刷领域,喷在纸上,而湘绣的底料主要是绸缎,绸缎吸色,喷出来全“糊”成一片,完全丧失了色彩层次。

不少人站出来质疑黄笛,几千年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你为什么要改呢?万一试过来试过去,就是没有合适的材料呢?在众多议论声中,黄笛依然选择了坚持己见,她一遍遍跑厂家,硬度够的底料,对绣娘不友好;硬度不够,则色彩难以还原。就这样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她和厂家终于研制出一种便于刺绣和喷绘的白画布,有效地解决了缎面染晕效果较差、容易泛黄的不足,现在,这种画布已经成为了湘绣的主要材料。

经过磨合与实验,电脑设计和喷绘技术最终被全面应用到生产中,这大大提高了湘绣工厂的生产效率。“原来一个画师画一平方米,最少要一个星期,现在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并且还能够及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黄笛说。如今,在湘绣产业,80%的生产主体使用的是喷绘技术。

(黄笛在画蝉翼锈。)

 “薄如蝉翼”,开启新“流派”

在薄如蝉翼的锦纶蚕丝上绣花,是黄笛2014年以来创造的新玩法。传统的湘绣,大多以绸缎为底布,绣品也多是一板一眼的工笔画。近年来,虽然湘绣在向写意画方向延伸,但仍以绸缎为底布,表现力一般。

2014年,黄笛在广州参加新材料博览会,一种锦纶蚕丝让她眼前一亮,它仿天然蚕丝结构而成,轻薄如雾,丝丝缕缕犹如蚕一遍遍吐丝结叠而成。

淡雅、清新、通透,黄笛似乎已经看见了蚕丝上飞扬的绣线。但想法归想法,要在这样的底料上施绣,从未有任何一个绣种做过尝试。

她直接奔到了广州工厂,说出了自己想法,但因她要的量不多,质量要求又与之前不同,需要重新研发,厂家不情愿,她就一遍遍地上门,直到对方被她打动,才终于将几百米新材料扛回来。

就像对待世上最珍贵的珍宝,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把布上了绷架,生怕一用力扯坏了这层“蝉翼”,蝉翼上色做底稿极难,一笔下去,等水干了,再下一笔,直到第四笔才影影绰绰有一个印子。刺绣时,黄笛要用一张白纸当背景,才能隐隐看见底稿,就这样,回环往复地花了一两年时间,绣品才最终完成。

一开始,绣娘们十分地不配合,这样薄的底料,在针法上需做减法,但是老师傅绣了一辈子密不透底的刺绣,实在不习惯。黄笛几乎是和厂里的老师傅们天天斗气,才最终合力完成画面。当那一幅《碧玉新妆》图徐徐展开之时,曾经不以为意的老师傅们都惊叹了,原来新产品这样好看!底料丝缕的不规则纹饰与丝线纹理有机结合,使得刺绣本身空灵起舞,若隐若现,像一轮美好雾中美景飘在空中。 她把它命名为“蝉翼绣”,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2019年起,蝉翼绣正式投入生产,因为产品美观,宜古宜今,尤其为年轻人喜爱。“实话说,传统湘绣能够使用和融合的现代场景比较少,而蝉翼绣因为空灵,和现代家具、现代使用场景都比较好融合。”黄笛说。由于蝉翼绣的推广,现在不少其他地方绣种也在模仿蝉翼绣的方式,黄笛并不觉得被人侵权了。“我只希望他们能超过我,让蝉翼绣真正成为一种新流派。”她笑着说。

这并不是她说大话,针对湘绣行业普遍存在的人才匮乏问题,黄笛所在的公司还成立了湖南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黄笛任院长。研究院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兴趣的学员,免费教学。同时,她也先后为行业和社会培训学员5千余人。黄笛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湘绣,共同把这个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发扬光大,让它永远焕发青春。 

编辑:俏俏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