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在长沙,这座被誉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城市,有一位以光影为笔的“幻境”造梦人——李彦。
她是中国内地知名女导演,从记者到制片人,再到如今专注于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先锋导演,她的每一步都踏在文化与艺术融合的道路上。
李彦。
多年来,她带领团队创作了《德夯幻境》《竹海幻境》《洞庭幻境》等一系列“幻境IP”文旅演艺作品。她以湖湘文化为土壤,以数字技术为养分,让千年潇湘文脉在光影交织的幻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
7月19日,第四届湖南省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沉浸式作品《洞庭幻境》与《今上岳阳楼》的联合媒体见面会上,李彦作为这两部作品的匠心打造者,带着主创团队亮相,向众人揭秘创作背后的故事。这场见面会前夕,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与李彦深入交谈,走进她充满艺术魅力的创作历程。
用新媒体艺术讲好湖湘故事
“我的母亲是语文老师,她用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历史典故,为我开启了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大门。”李彦说,她的家庭有“三代书香”的底蕴,母亲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在湘江边将文学和艺术的种子深深埋进了她的心里。
李彦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与毛泽东诗词里的橘子洲头感受到同一种浪漫——有“经世致用”的筋骨,也有“上下求索”的柔肠。她惊喜地发现,湖湘文化中蕴藏着独特的浪漫主义基因,她渴望能用现代方式,将这种独特的结合呈现给世人。
这个念头疯长成林,《恰同学少年》应运而生。作为国内首个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采用行进式观演方式,带领新一百年的我们穿越时空,在虚实之间亲历少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热血青年的求学时光。
紧接着,《花开橘洲·江天暮雪》用多项原创数字技术,在原址之上,邀观众参加一场有关“江天暮雪”的赏画会,以“作画人”“观画人”“画中人”的视角去探寻“谁是蓑笠翁”,借此探寻湖湘理学之精神。最终在一场雪里,跟随“蓑笠翁”入画,共赴一场心中最向往的江天暮雪。
2023年,李彦再次创新,原创首发国内首部“演+宴+剧”的室内室外沉浸式文旅新样式《德夯幻境》。她将苗家美食美酒与剧相融,让观众与剧中人共情共饮。在8个抽屉式室内剧场与1个水月幻境室外大剧场,观众穿越回1938年,走进德夯村,穿过酒坊、火堂屋,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幻境喜宴。
“这些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我们用新语言、新媒体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湖湘故事的重要尝试。”李彦说,“这是我职业道路上唯一的奋斗目标。”
女性视角是创作的独特底色
在李彦的团队里,女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导演团队中80%都是女性。李彦认为,女性对文学有着细腻的感知,对美学有着独特的理解,这些特质让作品更具情感穿透力。她微笑着解释道:“男性可能更关注结构和逻辑,而女性会更在意细节和情感的传递。”这种细腻,为作品描绘出最特别的底色。
今年5月,在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李彦导演的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今上岳阳楼》,让观众踩着月光走进《岳阳楼记》的字里行间。当“衔远山,吞长江”的意象之句从千年古楼的檐角升起,脚下的石板砖块仿佛渗出湿漉漉的水光。
在七大IP作品中,《洞庭幻境》的创作过程让李彦觉得最艰难:“我们此前做的都是浪漫主义题材,这是第一次涉足现实主义题材。”而且,之前作品诸如《恰同学少年》《竹海幻境》包括《今上岳阳楼》,都有明确的文学底座,创作时只要想如何用现代艺术做好艺术呈现即可。但《洞庭幻境》聚焦生态主题,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表达。
为了克服困难,李彦带领团队踏上了艰辛的学习与采风之路。他们前往党校、高校,拜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理论,团队里的年轻姑娘们在洞庭湖区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采风。在那里,她们亲眼看到了灵动的江豚,在老渔民的讲述中,深刻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直到某次深夜闯进洞庭湖湿地。“我们晚上出发去寻找麋鹿,我不小心踩了一脚鹿粪,那一瞬间,我感受特别深刻,原来‘生态伦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和身边鲜活的生灵。”
这种沉浸式的创作,让《洞庭幻境》成为李彦最“走心”的作品之一。在这场江湖幻境里,所有技术都成了倾听的耳朵:观众踩着水纹走过荷境,隐约听见脚下鱼虾细语;渔村灯火里,老渔民盼着鸟儿“飞飞”归来;起鱼节的宴席上,孩子们品尝莲子的清甜……当剧终时那句“我们在,家就在,湖就在”响起,观众热泪盈眶。
7月19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观看了《洞庭幻境》。
正如作为见面会嘉宾的湖南今日女报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介眉所说,《洞庭幻境》与《今上岳阳楼》用创新的沉浸式体验,生动展现了生态文明与湖湘文化精髓,“是亲子家庭文化体验的优质之选”。
解构传统让圣贤成为年轻人偶像
在李彦的作品中,总能看到她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她将李白称为“唐代背包客”,把屈原塑造成“美男子+君子”,这种年轻化的表达,让古籍中的人物变得鲜活可感。
“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枯燥乏味,并非文化本身缺乏魅力,而是我们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李彦以《今上岳阳楼》为例,讲述如何让范仲淹的“忧乐精神”走近当代人。她设置了“穿越”环节:现代观众与庆历四年的滕子京对话,探讨“先忧后乐”在今天的意义,“当观众看到古人的情怀与现代人的困惑产生共鸣时,文化就活了。”
“有一次,一个剧目演完,我在观众席听到一个孩子说‘爸爸,这个节目也太好看了’。”每次有新作品上演,李彦除了在现场观看演出效果外,还会通过社交媒体查看观众的评论。她惊喜地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有人说,传承传统文化困难重重。其实不然,只要找准方向,让孩子爱上传统文化并非难事。”
《今上岳阳楼》成为了不少父母带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新选择。
2023年,李彦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辞去了上市公司副总的职位,成立了湖南如是数字艺术文化有限公司。当被问及辞职原因时,她笑着说:“比起‘李总’,我更喜欢‘李导’这个称呼,我渴望一直在创作一线打造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
至今,李彦的团队已创作了十余部文化作品,她坦言,做文化项目比想象中要辛苦十倍。“别人看我们做的节目很光鲜,却不知道我们为了一个细节可以推翻重来几十次。”不过,李彦觉得,只要能够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一次创作新作品,她的团队采用“封闭式创作”模式,比如这次创作《今上岳阳楼》,她和团队就在岳阳待了半年,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将岳阳楼的建筑美学、洞庭湖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本深度融合。
如今,李彦仍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创作的热情。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时,她引用范仲淹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做文化的,就是要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搭建桥梁。”
李彦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接到了不少的邀约,包括外省的,“我们不仅想把湖南的故事讲透、讲系统,也想把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欢和青睐”。
目前她已经有七八部作品在湖南演出。“我们团队正在益阳明清古巷打造的作品《那年益阳》,预计10月1日公演。”
“我们这代人,既要做传统文化的解读者,也要做现代文化的创作者。”李彦说,“当年轻人开始以古人圣贤为偶像,当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努力才算真正有了意义。”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