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雪炎
衡阳县阳亭村的山路,藏着一段跨越35年的“健康约定”。
17岁时,王黎明拄着拐杖站在石桥边,差点向命运低头;后来,他骑着三轮车上门问诊,成为十里八村称赞的乡村医生;如今,女儿王娟也毅然跨上摩托车,沿着父亲的足迹行医治病。
从绝望石桥到温暖诊室,从蹒跚拐杖到飞驰摩托,这对父女用两代人的脚步,在山路上写满了“不放弃”的守护故事。
从三轮车到摩托车
“00后”女儿接力父亲行医
衡阳县阳亭村的晨雾总比别处来得早。天刚蒙蒙亮,“00后”乡村医生王娟已挎着药箱跨上摩托车。车筐里,血压计、听诊器、常用药码得整整齐齐。
王娟骑摩托车上门看诊。
“轰隆”一声,摩托车碾过村口那段坑洼土路,惊起的露水溅在裤脚上。王娟熟练地拧动车把,精准避开路中间那块总硌胎的青石板——这块石板,她从小看到大。
父亲王黎明拄着拐杖走过时,总要在这里顿一顿;后来换了三轮车,车轮碾过石板的“哐当”声,成了村民们听惯的“行医信号”。
上门看诊时经常要穿过很多弯弯绕绕的山路村道。
如今,父亲的三轮车早已锈迹斑斑地停在卫生室墙角,轮到她的摩托车轮,在这条路上续写新的痕迹。
一年前,村民们提起王娟,还总说“这是王医生的女儿”;如今,越来越多人会悄悄跟王黎明念叨:“你家娟陀看病,比你还细哩!”这份认可的背后,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接力”。
去年春天,王黎明像往常一样坐在诊室里给村民看病,突然觉得腹部传来一阵剧痛,冷汗瞬间浸透了白大褂。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诊断结果像一块巨石砸在这个家庭头上:肝癌晚期,医生说他的时间不多了。
村里的老人们听说后,提着自家种的蔬菜来看他,有老人抹着眼泪说:“王医生,要是能替,我们宁愿替你生病。”那些带着泥土温度的牵挂,成了他撑着坐诊的底气,哪怕疼得皱紧眉头,他也总说:“再看一个病人,再等一等。”
彼时,王娟还在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正在曲兰镇卫生院实习。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她没丝毫犹豫,当天就收拾行李回了阳亭村。
“村里不能没有医生,我爸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我必须回来。”她把求职简历悄悄塞进抽屉,第二天一早就穿上父亲洗得发白的白大褂,站在了卫生室的诊桌后。
“像我爸爸一样,做个好医生,就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王娟的童年记忆里,总有股淡淡的草药香。六岁时,她就搬着小板凳坐在父亲的药柜旁,看他用小秤称药材。“这是金银花,清热解毒;这是当归,补血活血。”父亲的声音混着捣药的“咚咚”声,成了她最早的医学启蒙。
王黎明给女儿传授行医细节。
六年级那年,她第一次独立抓药。父亲站在旁边看着,她小心翼翼地从药柜里取出药材,称重、包好,递到村民手上时手心全是汗。后来那村民病好了,特意来夸她“丫头手准”,她攥着衣角笑,心里悄悄埋下念头:当医生,真光荣。
可真正接过父亲的药箱,她才发现,这条路比自己想象中难得多。
摩托车上的药箱
藏着乡村健康“最后一公里”
刚独立出诊时,王娟遇到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村里的山路弯弯绕绕,父亲带她走了一次,她还是记不住。有次她去山脚下看病,走岔了道,在山里转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还是靠着一户村民的指引才找到地方。“当时委屈得想哭,但一想到老人还在等着,就又咬牙往前跑。”
王娟上门给老人看诊。
更难的是说服固执的老人。有次她去给独居老人免费量血压,老人死死关着门,隔着门板喊:“你们是想抽我的血去卖钱!”王娟只好站在门外,从高血压的危害讲到定期体检的好处,整整一个小时后,老人才终于打开了门。
还有一次,村里一位老奶奶因咳嗽、呼吸困难来卫生室输液,王娟反复叮嘱她别干重活,好好休息。可第二天一早,电话就急促地响起。她抓起药箱就往摩托车上跨,心里揪得发紧。
赶到时,老奶奶躺在炕上,全身被冷汗浸透,心前区闷痛,头发滴着水,嘴里还吐着泡沫痰。
村里没有急救装置,只能凭经验赌一把。她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给老人喂速效救心丸,手指按在穴位上时,指尖都在抖:“我怕判断错了,耽误救命。”直到老人呼吸渐渐平稳,能轻声说话,救护车的鸣笛声传来,王娟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以前我跟在爸爸身后,只觉得他看病很轻松;直到自己站在这里,才知道他有多不容易。”
有天晚上,王娟整理完病历,发现父亲坐在轮椅上,正借着台灯的光翻看着她的笔记本,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父亲用红笔补充的“注意事项”:“给老人测血压要先让他们坐五分钟”“输液时要多观察手背有没有肿胀”……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接过来的不只是药箱,更是父亲守护了35年的责任。
轮椅上的“草医”:
从桥边绝望到守护乡村健康
在阳亭村,提到王黎明,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王医生是个好人,以前我家穷,他给我看病,不仅没收钱,还免费送药……”“王医生特别照顾我们这些老人,自己腿脚不方便,也要拄着拐杖上门给我们看病……”
但鲜少有人知道,王医生的背后藏着一段差点被命运压垮的过往。
王黎明的行医笔记。
17岁那年夏天,因小儿麻痹症双腿萎缩的他,拄着拐杖从姐夫诊室走出时,耳边是“你大字不识一个,连药方都背不下来,怎么当医生”的劝诫。
走到村口石桥,望着桥下湍急河水,他甚至生出“了此一生”的念头,“但我不甘心!我想证明,我不是废人。”
回家后,他托人买来新华字典,没学过拼音和部首,就趴在床沿,用手指在草席上摹写字的形状。
日子久了,他摸出“笨办法”:带“草字头”的多是药材,带“病字框”的多是病症,硬是啃下了常用字。
学医三年,他花了两年半认字,白天拄着拐杖去山里采草药,晚上趴在床上啃医书,有次打瞌睡碰翻煤油灯,火星窜上草席,他惊醒后第一反应是把枕边淘来的老医书挪到安全处。
不懂的问题,就攒着劲拄拐杖跑几十里外的三湖镇,找卫生院院长拜师,这份执着最终打动院长,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徒弟。
20岁那年,王黎明学成归乡,师父送他回村时遇着昏迷村民,一句“让我徒弟试试”,让他颤抖着摸脉、看舌苔、查瞳孔,竟真的救醒了人。
消息传遍村子,村民们提着鸡蛋、菜篮子来他的土坯房看病,卫生室就这样“被迫”开张。
诊室门口的宣传栏。
此后二十多年,他拄着拐杖出诊,手上血泡破了又长;后来换了三轮车,冬天结冰时,好几次差点连人带车摔进水库。
35年过去,诊室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房,拐杖换了几副,三轮车锈迹斑斑,但每天清晨,他总会准时坐在诊室里,等着村民上门。
王黎明坐在轮椅上仍然坚守诊室。
当肝癌突袭让王黎明的脚步放缓,“00后”女儿毅然接过药箱,从跟在爸爸身后的抓药丫头,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乡村医生:给村民看病、开药、输液,定期上门给老人做体检,笔记本上记满了每个人的健康状况。
“以前村民找我,会先问‘你爸在吗’;现在直接找我,说‘娟陀,我不舒服’。”王娟笑着说,上次听见有老人跟父亲夸“你家娟丫头比你还细心”,她躲在药房里,偷偷红了眼眶。
“我爸常说,当村医,不仅要治病,更要暖心。”王娟说,每次看到村民们笑着跟她打招呼,就觉得自己回来得对——这条路,父亲走了35年,她想一直走下去。
从轮椅到摩托车,这对父女用两代人的坚守,守护着乡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他们的故事,是乡村医生群体的缩影,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注脚。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