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姜贻斌正在给读者签名。
酷暑也挡不住读者们的热情。
姜贻斌先生非常认真地给读者签名。
第一批新书被抢售一空,还有读者在认真翻阅。
本网讯 (记者喻超)6月30日,著名作家姜贻斌先生的新书《火鲤鱼》首发签售仪式在长沙袁家岭新华书店举行。酷暑也挡不住读者们的热情,30多度的大太阳下一大批读者排队等候。
《火鲤鱼》是姜贻斌的长篇小说新作,这部费时十年之久的力作《火鲤鱼》是一部关注底层的作品。《火鲤鱼》讲述了底层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故事。作者以以疏离的创作姿态,进行冷静、客观、理智的叙述。作者看似冷酷无情的“零度感情介入”创作方式,更体现了对底层小人物个体主体身份的肯定和尊重。小说出版后,姜贻斌也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的经历与感悟。
作品都应“耐心地磨”
在文学“快餐化”时代,喜欢纯文学的读者变少,愿意沉下心来,用心打磨一部作品的作家也不多。不过对于《火鲤鱼》来说,从动笔到完稿,姜贻斌前后花了10年时间。
“当然并不是这10年我都花在它的身上,大多时候都是修修改改而已,在这其间,我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我想作品和人的命运一样,都是有归宿的,只是时间或长或短而已。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不论短篇中篇或长篇,都要慢慢地改、耐心地磨。”
小说语言老到精炼、简洁准确,夹杂着活泼形象的方言,尤其生动传神。有评论家认为,其语言几乎达到“增一分不能,减一分不可”的程度。这也是姜贻斌花了10年时间的原因所在。
“我希望修炼到有自己的语言个性,所以小说磨了这么多年。汪曾祺一辈子都是写短篇的,最长的小说《大淖纪事》也不过1.8万字,为什么他能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他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最基本的,语言不过关,作品很难打动人心。”
“初衷是打破传统写法”
小说中,姜贻斌尝试独特的写法,给了读者一种新鲜的审美感受。如在形式上,采用24个节气来布局,小说的上部是按节气的顺序来写,下部却是逆顺序来写,既有四季轮回的意思,也有人生轮回的含义。
“在《火鲤鱼》中采取这种形式,初衷是想尝试打破传统的写法,也是我文学探索的一个尝试。我是想通过四季的交替,反衬出人生的短暂。自然是永恒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十分短暂,的确有一种哀伤的东西萦绕。”
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几乎是半个世纪。这其间,经历过好些特殊的年代,如土改、大跃进、文革等。按一般的写法,是照着时间顺序如数写来,老实而没有新意。姜贻斌则另辟蹊径,不露痕迹非常自然地将它写了进去。这样,既有时代的背景,又写出了某个人物的命运。“也并不是有意为之,只不过是写到某个人物时,便把时代背景拿出来展示而已。”
“家乡是我的写作之源”
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切入生活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与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姜贻斌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有煤矿生活经历,曾经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中学教过书。从这些贴近底层群众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磨砺中,他慢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我出生9个月就随父母来到湘中的一个煤矿。我读初中时,文革来临,父母由于出生地主家庭,挨批斗、进牛棚,对我的心灵伤害极深,那些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我认识了善良的人,也见识到了什么是凶恶,他们让我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以及人间真情。”
像沈从文之于湘西,刘绍堂之于运河,贾平凹之于商州一样,姜贻斌的作品一直依托于邵阳这片土地,他将视线投向了在邵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普通百姓。“家乡的一切都是我的写作之源,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传奇故事、风俗民情,对我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它们浸润在我小说创作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