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湖南发展的新引擎

凤网 2010-01-09 阅读数 191112

2009年12月26日,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投入武广高铁运营,“中国速度”让世界瞩目。

  让湖南人备感骄傲的是,被称为动车组“心脏”和“神经”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装置,均由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南车电机公司自主研制。

  自主创新不仅创造了“中国速度”,也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过冬”的法宝——

  2009年度,湖南专利申请量超过1.5万件,授权量7500件,在中西部省份位居首位

  岁末年初盘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企业家们绕不开的话题。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出口一度减少了50%,但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我们不仅产值增长三成,利税同比更是实现翻番。”谈起2009年“战果”,山河智能机械公司董事长何清华底气十足。

  这位以自己的发明成果——“液压静力压桩机”起家的企业家,自称“从不愿意做和别人一样的产品”。正是对创新的孜孜追求,让山河智能的产品洋溢着鲜明的“个性”。

  何清华介绍说,2001年,当国产品牌在挖掘机领域几乎“全军覆没”时,山河智能从小型挖掘机做起,冲出国外众多工程机械“巨头”的重围。如今,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山河智能挖掘机,占据了国内市场10%的份额,并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以来,山河智能连续推出60多种新产品,样样销售火爆,成为企业逆势上扬的重要“助推器”。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法则,是企业在困难时期显示威力的法宝。”何清华的感触得到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雄的共鸣。

  2008年以来,当许多企业为产品销路发愁时,湘电集团“愁”的却是产品的供应能力满足不了市场的旺盛需求。

  “在大型矿用车辆领域,我们是国内惟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市场前景广阔,只有扩大产能,才能满足需求。”周建雄介绍,由湘电集团自主研发的大吨位矿用自卸车,年产量虽然可达96辆,但未来3年,国内市场的需求却达930辆。

  同样的“烦恼”,也存在于风电领域。凭借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优势,湘电集团自主研制的“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备受市场青睐,2010年已确定的订单超过500台。只有开足马力,方能保证供应。

  2008年,湘电集团申请发明专利27件,研制的新产品超过100项,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60%强。这就不难理解,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幸福的烦恼”也频频眷顾湘电集团。

  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王柯敏介绍,2009年度,湖南专利申请量超过1.5万件,授权量7500件,在中西部省份位居第一。而正是因为有着众多企业的不懈创新,湖南经济在危机中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话语权”的得来——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外方吃肉,我们喝汤。”由于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这样的尴尬,至今还困扰着国内不少企业。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项技术,外国专家开出1000万欧元的价格。要价的根据是,这项科研花了100万个小时,每小时基本工价是10欧元。”

  没有自主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没有利益分配上的话语权。

  然而,即便是拥有中国电力机车领域众多“第一”头衔的南车株机,与有着上百年积累的国际老牌企业相比,依然十分年轻。“小老弟”如何快速赶上“老大哥”?

  “在学习中追赶,在追赶中创新。”李志轩说,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南车株机不仅系统掌握了电力机车领域内的关键技术,还实现了对原有技术的再创新。

  2009年1月16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在南车株机成功下线,列车的牵引力由5000吨陡增至2万吨,可拖动3公里长的车厢,与内燃机车相比,减少的排放量相当于4000辆小轿车一年排放的尾气总和。

  “40多年前,我们曾向苏联‘老大哥’学技术,如今,我们将产品卖给了当年的‘师父’。”对于南车株机人而言,后来居上,别有意味。

  站在前人肩膀上,会看得更远。这样的道理启迪着湖南的众多企业。

  同属南车集团旗下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高速动车组和重载机车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5%以上。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既有干线铁路上,还出口到中亚、东南亚和欧美的国家和地区。公司总经理丁荣军说,几年之前,对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想都不敢想”。

  “但学习,又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丁荣军说,南车株洲机车研究所每投入一分钱引进技术,都要再花上几倍的钱来消化、吸收。

  山河智能新近研制的轻型飞机,虽然是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但从设计图纸到整机装配,都是自主完成。何清华感叹:“正是从一开始便保持着自主创新的自觉,才能有随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才能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扶持”的力量——

  形成目标导向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的创新体系

  湖南企业自主创新风生水起,其动力何在?

  在湖南,推进自主创新已不仅仅是企业的自觉行为,也是省委、省政府列入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王柯敏说,湖南在建立自主创新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初步形成目标导向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的机制创新体系。

  “企业的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王柯敏说,目标导向机制,就是要发挥政府作为自主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2006年以来,全省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36个,突破了272项事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而通过建立整合资源机制,湖南省2008年组建了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装备等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重要平台。在200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获奖项目中,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占近29%。“这表明湖南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明显提升。”王柯敏说。

  在周建雄眼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他的电脑里,保存着一张特殊的黑白照片。“这是解放前从英美留学归来加入湘电的78位专家,没有这些人打下的基础,湘电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工企业的摇篮’。”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专家们早已退休,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目前,湘电集团拥有高技能人才2684人,占全部技术人员的41%。“这支队伍是湘电最大的优势。”周建雄说,“湘电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能工巧匠’。”

  靠研发起家的南车株洲机车研究所,始终以打造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硅谷”为目标。6年来,南车株洲研究所培养了一支3000多人的专业技术研发队伍,其中包括41名博士、63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374名高级工程师。

  此外,南车株洲机车研究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党群工作部部长张良荣说:“在我们企业,技术人员的上升通道比管理人员多得多、快得多,搞技术比搞管理要吃得香!”

  而对于何清华来说,创新也需要投入。山河智能投入的研发费用,一直保持在企业年销售收入的6%至8%之间。何清华说,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丝毫未减。步入山河智能近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各种先进设备设施齐全,这里已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效平台。

  据湖南省科技厅统计,2008年,湖南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162.08亿元,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73.3%。

  源于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十一五”以来,湖南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33.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湖南生产总值增长13.1%,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8.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均居全国前列。湖南省省长周强说,自主创新是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