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理论微短剧登陆湖南卫视 《我从东方来》从文化视角回答“哲学三问”

凤网 2025-05-07 阅读数 4017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当理论遇上微短剧,会碰撞出怎样的奇妙火花?5月1日起,一档名为《我从东方来》的理论微短剧登陆湖南卫视730晚间黄金段,芒果TV、风芒、湖南都市频道等平台同步上线。节目以微短剧的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出后反响热烈,截至5月6日已播六集即斩获全网155.3万播放量,观众中18-35岁年轻群体占多数,相关文化地标搜索量激增,为厚重的理论宣传拂来一股清新之风。

《我从东方来》由中央网信办、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联合出品,湖南都市频道、风芒承制,系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节目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循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以影视剧的表现手法,透过女主角在文化现场的矛盾冲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一共8集,每集6-8分钟。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面部分是剧情故事,后面部分是文化史实,既有微短剧的代入感,又有知识点的硬输出。


一、叙事新视角:沉浸式“穿越”感悟传统文化魅力

《我从东方来》虚构了一个年轻的女主角沈瑶华,她在探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穿越”到了孔庙、岳麓书院、敦煌、朱熹园、殷墟、三苏祠、一师范、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等文化地标,每集聚焦一个历史现场,通过戏剧化冲突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穿越”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文化地标,寻找背后的文化故事,并依据真实的历史进行“穿越”构思。比如在朱熹园,女主直面庆元党禁;在三苏祠,女主见证乌台诗案;在岳麓书院,女主目睹书院师生舍身守护千年学府……这样的“危急时刻”伴随着女主沈瑶华的每一次穿越,还原了历史现场,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厚重与温度。


二、说理新方式:以“隐喻”手法阐释深刻寓意

《我从东方来》通篇没有理论术语,而是通过深埋暗线,用隐喻的手法揭示深刻的寓意。整个剧集有三大隐喻:

一是以“危机时刻”隐喻传统文化的屡遭劫难。节目中,每一集女主穿越到文化现场,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危机。比如第一集女主沈瑶华穿越到孔庙,恰逢贞祐之乱兵火焚城。慌乱中女主见到众人对典籍的守护,最终理解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事实上,女主每一次穿越到文化现场所遇到的危机,都寓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曾屡遭劫难的现实。而剧中的男主角都是坚定的文化守护者,最终化危为安。这样的危机与拯救,会让观众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是以“桧柏重生”隐喻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故事围绕女主的“穿越”展开,而男主的身份却始终成谜,他是孔庙的一株桧柏,是敦煌的一名画师,是岳麓书院的一位学子……每一次穿越,女主沈瑶华都会遇到全新身份的男主,他究竟是谁?随着故事单元的递进,男主的身份也最终揭晓。他就像孔庙里的“先师手植桧”,几千年来屡罹火患、几经枯荣,最终总能老树开新枝,一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这一隐喻,从文化的视角生动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三问,一种“我从东方来”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三是以“情感火花”隐喻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设置了两条线,一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条暗线,另一条是明面上的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线。女主沈瑶华在一次次穿越中逐渐爱上男主,而这份感情,正是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陌生到热爱、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这种“寓理于情”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既感觉在意料之外,又深觉在情理之中,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引发共情。


三、传播新探索:理论轻骑兵拓展更多可能

微短剧因其篇幅短小、内容精炼、故事紧凑,如今已成为年轻观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重要选择。在此背景下,《我从东方来》大胆创新,实现了微短剧与理论宣传的奇妙碰撞。这种将传统文化进行年轻化包装的创意,既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消解了说教感,让年轻人在追剧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了从“围观”到“认同”的认知升级。

作为芒果理论片的又一次全新尝试,《我从东方来》再次颠覆传统的叙事模式,探索了与年轻人对话的新范式,也拓展了理论传播的新边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美伢

审核:唐天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