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丨少年脊梁,王二小的生死哨音

凤网 2025-08-11 阅读数 25276

王二小纪念雕像。资料图

□李羿桦(长沙理工大学)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是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歌词,歌曲描述的是少年英雄王二小英勇就义的故事。

歌中的王二小生活在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经常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某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当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年仅13岁,永远长眠在太行山深处……

王二小的故事之所以穿越时空、直击人心,不仅在于他的英勇牺牲,更在于他以13岁的稚嫩肩膀,肩负起了民族存亡的重担。他的选择诠释了“少年脊梁”的深刻内涵——无关年龄,只在赤诚。当敌人刺刀落下时,这个放牛娃的脊梁未曾弯曲,他用生命吹响的哨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空里最清澈的星辰。面对突发危机,王二小展现超越年龄的冷静判断:假装顺从降低敌人戒心、利用地形优势迷惑敌军、用弹弓传递信号,他用生命演绎了“勇气与智慧并重”的斗争艺术。‌‌

电影《二小放牛郎》剧照。资料图

王二小并非某个具体的人,他是综合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创作出来的,其中小英雄闫富华就是王二小的重要原型人物之一。阎富华在家中排行老二,村里人便习惯叫他“二小”。当然,王二小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因为他的精神已经流芳后世,他的义举将被后人永远铭记。王二小就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儿童抗战的缩影,无数个“王二小”以自己的方式汇聚力量保家卫国,慨然赴死。

相同时期,有许多与王二小一样挺身而出的少年英雄,他们稚嫩的面庞下,是超越年龄的稳定内核。15岁的“识字班”班长张晶麟为掩护群众安全撤退不幸被捕,在日军严刑逼问无果后被残忍杀害;14岁的儿童团团长王璞给八路军送信带路,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始终不肯透露枪支弹药的隐藏地点,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生活在白洋淀的男孩小兵张嘎在鬼子的一次扫荡中失去了奶奶,为了替奶奶报仇,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最后以嘎子为首的孩子们粉碎了敌人阴谋,一举歼灭了很多敌人。这些孩子或许不懂什么叫信仰,但爱国的本能让他们挺身而出,无需任何口号。

王二小们成为人们世代难忘的记忆。当我们追问“这一代行不行”时,历史早已用王二小们的背影写下答案。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坐标系,我们应该看到,当代青年同样不乏“平凡高光”:2022年重庆山火中,00后摩托车手龙麻子背着物资首批冲进火场,满脸通红、累得趴在车座上呕吐的场景,感动众人;河南暴雨时,少年王泯燃挺身而出,连续6次拴绳下井,终于将被困女童成功救出。

重庆山火中逆行火场的00后“摩托勇士”。资料图

这些身影与王二小隔空呼应,也映照了伟大精神无关年龄,普通人在平凡领域向前迈出的一步也能成就不朽事迹,平凡人亦有平凡人的高光时刻。

当代青年常困于“自我实现”的焦虑,却忘了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为他人挺身的瞬间。但无数平凡英雄的选择提醒我们:英雄主义从未远去,它只是藏匿于每个平凡人明知危险,偏向险行的决心里。那些以“年龄小”“经验少”为借口逃避责任的人,或许该听听历史深处的哨音——13岁的放牛娃尚知“匹夫有责”,当代青年又怎能以反“内卷”为名蜷缩于舒适圈?

伟大从不是从天而降的专利,它是平凡人“多走一步”的累积。民族大义面前的无畏勇气、少年英雄的家国情怀,以及红色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价值‌,共同构成了王二小们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编辑:罗雅洁

审核:吴雯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