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专场推介大会现场。(朱丽萍/摄)
文/何竹梅
黄浦江畔秋意浓,潇湘大地纳贤来。9月27日,上海展览中心内人才济济,“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专场推介大会以1.8万个优质岗位、四大名校战略签约的硬核举措,向全球英才发出“湘约”邀约。这场跨越山海的聚才行动,不仅彰显了湖南打造人才高地的雄心,更勾勒出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创新链的生动图景。
产业沃土育英才:构建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湖南以“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构筑起人才“强磁场”。推介会上,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现身说法,这家从深圳迁入长沙的数字创意企业,凭借湖南完备的产业链配套和人才政策支持,三年间研发团队扩张五倍,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前三。这种“产业聚才、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装备制造巨头身上同样得到印证。与此同时,省地质院聚焦深部找矿、生态修复等国家战略需求,在上海站推出“入职即入项目”培养模式,8家院属单位展位前博士硕士简历堆积如山。这种将人才成长嵌入国家重大工程的创新机制,让地质勘探这样的传统领域焕发新生机,首日即与10余名高层次人才达成引进意向。
政策创新破壁垒,打造人才生态的“湖南样本”。湖南推出的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举措堪称政策创新典范,配备千名创业导师的“组合拳”,让长沙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希迪智驾无人重卡事业部总经理盛维天的故事颇具代表性,这位90后创业者凭借智能驾驶技术,在长沙获得千万级政策补贴和路测特权,其产品已应用于全国30个物流园区。在生活保障层面,湖南创造性实施“人才绿卡”制度,集成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12项特权。长沙市雅礼实验望城学校校长杜渐透露,该校引进的清华博士教师团队,不仅享受150平米人才公寓,其子女更可跨学区择校。这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综合施策,使湖南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位居中部第一。
省校合作开新局,激活创新驱动的“战略引擎”。与四大名校的战略签约,标志着湖南人才战略从“引凤”向“筑巢”深化。上海交大与湖南共建的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已孵化出3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核心技术;同济大学与三一重工合作的智慧建造研究院,正在颠覆传统建筑模式。这种“高校出智慧、企业出场景、政府出政策”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使湖南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华东师大与湖南合作推出的“揭榜挂帅”制度,允许青年人才跨单位、跨领域组建攻关团队。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魄力,在北斗导航、超算技术等国家重大专项中催生出多项突破性成果。
“智汇潇湘”引凤至,“才聚湖南”奏强音。当1.8万个岗位化作1.8万颗创新种子,当四大名校的智慧之泉润泽三湘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个“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格局已然成型。在这场人才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中,潇湘大地正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来源:红网
编辑:阿挽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