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随新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压舱石”,是国家强盛的“顶梁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精准定位把握了时代脉搏,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实体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上,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要靠真“实”力挖出深潜力,让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更稳、后劲更足。
产业升级是实体经济的“硬核支撑”,创新驱动才能激活内生动力。实体经济强不强,关键看产业能级高不高。截至2025年6月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4.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6.8%,这组数据背后是传统产业的“智变”突围。智能装备产业崛起、国产大模型打破垄断,更印证了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面向“十五五”,既要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为机械、化工等传统行业强筋健骨,推动价值链跃升;也要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搭台铺路,培育集群优势。
市场畅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经络”,内需激活方能夯实发展底气。实体经济离不开市场滋养,就像禾苗离不开水土。“十四五”以来,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这充分说明国内大市场是实体经济最坚实的后盾。要让这份底气更足,就得抓好供需两端:供给侧要做精做优,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需求侧要挖潜扩容,推动新型消费业态发展。金融这股“活水”更要精准滴灌,既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又要深化投融资改革,让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唯有供需适配、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才能在循环畅通中茁壮成长。
区域协同是实体经济的“聚合纽带”,联动发展可以聚起磅礴合力。实体经济不是单打独斗,区域协同能让优势更优、短板补齐。“十四五”以来,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合计提升至42.9%,东部与中西部人均GDP差距持续缩小,这是区域协同的显著成效。面向未来,既要建好跨区域大通道等“硬联通”,更要完善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软协同”。破除地方保护,让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深化政务服务一体化,降低制度性成本。当全国市场联成“一盘棋”,实体经济就能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实体经济的“实”,是脚踏实地的干劲,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是系统协同的智慧。“十五五”征程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更需要实干担当的精神。让我们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美伢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