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夕
资阳区新桥河镇爱屋湾村素有崇文重教的风尚,自恢复高考至今,有451名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其中考入清华、北大、哈佛等国内外名校的有26人。目前,从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有76名,其中博士19名,是远近闻名的“学霸村”。今年来,该村以“耕读文化”为主题,开发“亲子教育”村级旅游项目;依托本村农业特色,扶持村民办企业,7家企业共吸纳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文化润村、产业兴村、就业富村的特色之路。
在爱屋湾村,教育并非功利的应试,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从清代龚世琪进士的传奇,到今日村中设立的“龚家读书柱”;从龚浩然教授后人设立的助学基金,到村民自发筹资重修历史碑刻……这些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共同构筑了一个强大的“教育场”。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让“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从小植根心田。这便是家风的感染力,它于无声处,为孩子铺就向上的精神底色。
《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事事躬行,方能知行合一;不忘求知,才能格物致远。耕读就是应该传承的最好的家风。
耕读文化历来是乡村的精神根脉,爱屋湾村的好家风,正是将“耕以固本、读以明智”的理念融入日常。村民自发修缮进士府邸遗址、立碑铭记先贤事迹,村“两委”打造耕读文化广场、心心书屋,让家风传承有了具象载体;而亲子旅游项目的开发,更让这份家风走出村落,成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产品。游客带着孩子参观读书柱、百年木屋,在田间地头感受农耕艰辛,在文化场馆聆听求学故事,本质上是在接受一次家风教育的熏陶。这种“旅游 教育”的模式,让好家风从家庭传承升级为公共文化财富,既延续了耕读文脉,又激活了乡村活力。
家风正则教育兴,教育兴则乡村旺。好家风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可触摸、可传承、可转化的宝贵财富。它为教育提供了精神滋养,让农家子弟有了逐梦的底气;为乡村凝聚了发展合力,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耕读家风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应让更多村落以爱屋湾村为镜,深挖家风内涵、激活文化基因,通过创新转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好家风成为教育的根基、振兴的灵魂;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爱屋湾村的变迁,是优良家风结出的硕果。它证明,淳朴家风,才是滋养英才最肥沃的土壤。而“学霸村”远播的美名,不仅是当地村民对耕读文化念念不忘地传承发扬,更是“读书改变命运”永不过时的悠长回响。
来源:益阳新闻网
编辑:鸢尾蝶
审核:吴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