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妈手记丨张婉婷“被嫌弃”的秘密:别狠心让孩子“独立”

凤网 2023-01-12 阅读数 52880

文/小清

“窒息”“PUA丈夫”“全网劝离”……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2》,31岁的张婉婷以一己之力几乎承包了整个节目的热搜词条。看过节目的人,都对她强势的性格、对丈夫咄咄逼人的情态印象深刻,她甚至被全网“攻击”和“讨厌”。

但随着节目的展开,张婉婷的家庭、童年、成长经历等等都被摊开在了众人眼前,也让人们看到被“讨厌”的张婉婷背后原来曾站着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孩。 

一个12岁被逼独立的孩子

在节目里,张婉婷像是一个“矛盾体”。

她看上去极度强势,很多冲突都是她自己主动挑起的,比如嘲笑卢歌的工作,吐槽艾威的强势,对丈夫宋宁峰的态度——让他闭嘴的时候就闭嘴,让他说话就得说话。

她又似乎极度“脆弱”,她比谁都害怕失去这段婚姻,主动上离婚综艺,目的也是为了给自己“治病”,挽救婚姻。

观察室里的嘉宾,包括很多观众,都认为张婉婷拧巴的性格强烈透露出她缺乏安全感,猜测可能跟她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有关。

在最近一期节目中 ,张婉婷的母亲现身,她的童年浮现在人们眼前。她1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中年丧偶的母亲悲伤到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孩子。在父亲的葬礼上,张婉婷甚至被遗忘锁在车厢里,直到葬礼结束才被母亲想起。

一个孩子没有父亲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失去父亲之后,让孩子承担“父亲”的角色。自从爸爸走了之后,张婉婷自己一个人去北京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从来都没有跟妈妈哭过一次,抱怨过一次困难。她活得无比强大,根本就没有脆弱的机会。

而这份强大,却被母亲当作了理所当然。她母亲甚至说,12岁女儿独自一人在北京求学,她很放心,“因为北京是大城市,治安好”。这个母亲的心“大”到让人惊讶。

我们常说“从小要让孩子独立”。但是,很多父母却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刻意地把孩子训练得很独立。对孩子来说,过早地被逼迫独立,内心除了恐惧,还表现出“情感疏离”,很有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内心缺爱的孩子。

张婉婷也曾对自己不可控的情绪做出回应,称小时候有情绪的时候不被接纳和理解,被上一代人的焦虑不安深深影响,这也导致她生性敏感,极度需要从外界的回馈中获得安全感。

由此可见,从小被迫独立的小孩,长大之后情绪非常不稳定。他们没有存在感,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很在意他人的看法,遇到一点“不公平”的待遇,心里就非常痛苦,认为自己不被认可、不够好,必须通过刺激他人的方式引起别人的重视,或者独自陷入严重的内耗中。  

过分强调独立可能把孩子推向无助

马伊琍也曾说过她的故事,她的两个女儿因为养育方式不同,性格迥异。大女儿爱马刚出生3个月,因为信奉一些要让孩子尽早独立的说法影响,她把孩子狠心“独立”出去,要求分床睡,坚持用“哭声免疫法”,机械性训练孩子睡眠,要求孩子尽快独立入睡。在平时教育中,马伊琍对大女儿也是异常严格。结果,爱马变成了一个非常胆小,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女儿出生后,马伊琍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原先这种冷酷、疏离的方法,给孩子温柔的呵护和耐心的引导,小女儿性格就明显开朗活泼许多。

电影《少年的你》里易烊千玺饰演的刘北山,由于很小就被父母抛弃,他只能成为街上的混混,靠打架过日子。他表面上让人不敢靠近,不善于示弱,就算被人打也要忍着,有困难自己熬过去,不善于求助,到最后变成一个除了自己,不相信任何人的孩子。

有些父母为让孩子尽早“独立”,常常故意让孩子单独置身于恐惧的环境当中,以为这就是独立。殊不知,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不仅缺乏安全感,还会处于“淡漠的情感”的状态,不断降低对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有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孩子只有在依赖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获取充足的安全感和爱,才能真正地踏上独立之路。因此,想要培养真正独立的孩子,就必须先为他设立“不独立”的条件,让他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有权依赖你。在孩子独立与依赖之间,获取求助的力量,是建立孩子独立感的根本。   

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弱点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青少年是否会求助他人进行过研究。他们找了184个青少年,追踪12年,分别在13岁、18岁、21岁时问他们这些问题,看他们在25岁成熟时各方面的独立状况。结果发现:愿意求助的青少年,其实更有能力在未来独立生活;更具有独立、成熟的判断,懂得运用资源来做各种重要的决定。

寻求帮助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弱点。

一位妈妈在培养孩子时,总结了这两点经验:遇事,让孩子自己先思考;一直告诉孩子“当你发现你无法完成一件事时,记得去求助”。要让孩子相信“你的背后,永远都有后盾”。

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一个模板,孩子只有拥有被尊重的独立,同时也可以依赖的体验,将来才更可能获得必要的帮助,善意利用资源。

有心理学家总结过亲子关系融洽的奥秘,其中能让孩子幸福的三个因素是:顺应、接纳、平衡。要顺应,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可强势逼迫孩子“独立”;也不要在该让孩子能独立行走时,还将他当成“襁褓的婴儿”。要接纳,孩子终有一天要慢慢“远离”父母的生活,不必抓得太紧,也别推得太远。要平衡,先给孩子依赖感,才会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要先“放手”,孩子才会有独立。


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