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妈手记丨该怎样跟孩子讨论死亡?不妨看看这两部电影

凤网 2023-04-27 阅读数 11796

文/陈征宇 

清明时节雨纷纷,没想到4月都快过完了,依然时不时地雨纷纷。每年清明,我们全家都会领着女儿山山,去看看她的老爷爷、老奶奶。

我爷爷走的时候,山山还不到两岁。还记得那天我告诉她:“妈妈今天没办法陪你,因为我要去送我的爷爷。”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试探着问:“你知道老爷爷去哪里了吗?”

她竟然奶声奶气地答道:“老爷爷到天堂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老爷爷的离去,引发了山山的思考,两岁多的一天,她突然跑来问我,死是怎么回事?

我字斟句酌地思考了半天,既不想引发她的恐慌,也不想自己的解释太背离事实。最后,我告诉她,死就是一个人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那不是很可怕吗?”山山忧心忡忡。

“其实,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死。”我安慰她,“所以,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很重要。”

这段对话也让我想起,我自己第一次对死这个事有认知,好像比山山向我提问的时候,也大不了多少。


记得那是刚上幼儿园不久的一次午休,我躺在班里的小床上想念着外婆。我小时候是外婆带大的,把我带到上幼儿园,她老人家终于可以回老家歇口气了。

可是,一入园就全托的我,还没有从没有外婆的生活中适应过来。

那个午后,我回想着外婆对我种种的好。却也突然想到,外婆年纪大了,万一哪天她不在了怎么办?她会被埋进土里,我就再也见不到她了,好可怕!

至今我还记得小小的自己,在意识到死亡那一刻的恐惧和无助。

此后,在山山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致力于向她灌输一个观念,那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尖尖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众星捧月之下,抗挫折的能力相对来说,就较为缺乏。

作为妈妈,我最害怕看到和听到,有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受到批评后想不开而寻短见的新闻。

我感觉应该让孩子们接受一些死亡教育,对死保有应有的敬畏之心才好。可死又恰恰是中国人最忌讳的一件事,应该怎样来实施这样的教育呢?

所幸,在山山读初中最叛逆、常常把寻死挂在嘴边的那个阶段,我们邂逅了两部让人深有启发的电影:《心灵奇旅》和《寻梦环游记》。

《心灵奇旅》剧照。

《心灵奇旅》讲述了梦想成为爵士钢琴家的音乐老师乔伊,在奇幻之境“生之来处”与厌世的灵魂22相遇,二人携手返回现实世界找寻生命意义的故事。

这部电影山山前后看过三遍,在本月的一次亲子观影会上,她不仅力荐此片,还在观影后如TED演讲般,讲述了这部电影是如何治愈自己的心路历程。

影片中的“生之来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人类于生命诞生之前,在这里被赋予各自的兴趣爱好与个性,每个灵魂只有找到自身的“火花”,才能前往地球。

山山坦言,正是这部电影,让她找到了点亮自己生命的“火花”,也找到了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那就是她始终热爱的舞台。

山山从小就非常享受舞台,不仅正式演出时,观众的掌声和尖叫能带给她幸福感;哪怕只是彩排,只要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脚踩在舞台上就能让她开心。   


如果说《心灵奇旅》让山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寻梦环游记》则让她开始重新审视死亡。

《寻梦环游记》的灵感来自于墨西哥的亡灵节,一个类似于我们中元节的节日。影片讲述了小男孩米格为了音乐梦想,在亡灵节这天,误入亡灵世界的历险故事。

和我们以往对死亡的刻板印象不同,影片用色彩斑斓的画面、载歌载舞的场景,虚构了一个温暖华丽的亡灵世界,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寻梦环游记》剧照。

在电影里,亡灵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爱的桥梁相通。天马行空的想象、明丽的色彩、温情的音乐,驱散了传统意义上死亡带给人的痛苦和悲伤。

山山记住了影片提出的“终极死亡”的概念——当去世的人不再被活着的人记起,将变成金色的粉末灰飞烟灭,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

影片告诉人们: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而影片的主题曲,翻译成中文正是《请记住我》。怎样才能始终被人记住,是山山一直想要找寻的答案。

前不久,我推荐她看了一档名为《生命·遇见》的特别节目,她因此而认识了生命永远定格在16岁的同龄人叶沙,他捐出的多个器官,让7个人得以重生。

为了完成叶沙的篮球梦想,其中的5位受益人组成了“一个人的球队”,站到了中国和世界最高规格的篮球赛场上,把叶沙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这个热爱篮球的学霸小哥哥的故事,让山山找到了关于“记住我”的答案。

正如国人常说的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这个世界,只要我来过、我奋斗过,哪怕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依然可以留取光明,永照人间。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