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女个个成才,杨振宁是什么样的父亲?

凤网 2025-10-22 阅读数 17053

10月18日,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堪称真正的世纪人生。

或许是他本人的人生传奇太过耀眼,让人们险些忽略了他作为父亲的温情一面。

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育有两子一女,尽管子女未继承他的物理志向,却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

长子杨光诺成为量子计算机专家,次子杨光宇获化学博士学位且是金融行业英才,女儿杨又礼身为医生,曾随无国界医生组织远赴非洲行医。

这位物理泰斗究竟是怎样的父亲?他又以何种方式培育子女成才?


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与选择

杨振宁曾在多个场合都说他的一生受他父亲杨武之影响很深,包括教育理念。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数学博士,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复旦、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鼎鼎大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省身都是他的学生。

杨振宁在他的自传《杨振宁传》里提到,他小时候数学就显露出过人天赋,但杨武之并没有急着教他高等数学,反而在他初中一二年级的暑假,请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丁则良来教他《孟子》。

他说,“那段经历 对我这一生思路的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杨武之知道儿子有天分,学数学是迟早的事。

但他更看重的是,在孩子心智成长的初期,用经典的人文思想打下人格与思维的底子。

这种不功利的“慢教育”方式在杨振宁身上得到了延续。他同样没有强迫子女走自己设定的道路,而是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与选择。

杨又礼在父亲的自传中回忆:“对于他们的学业和工作,父亲都相当的随他们。”

长子杨光诺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兴趣时,杨振宁并未因自己从事物理研究就要求儿子继承衣钵,反而鼓励他探索新兴领域;

杨振宁的次子杨光宇从小就对化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还在房间里打造了一个小化学实验室。

杨振宁敏锐察觉到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和热情,并没有因为担心实验的潜在危险而强行制止,而是选择支持孩子的兴趣。

尽管杨光宇母亲杜致礼会担心化学实验可能会炸掉房子,但杨振宁依然尊重孩子探索化学世界的意愿,这种态度为杨光宇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空间。

摘自《杨振宁传》

女儿杨又礼决定从医时,他亲自带女儿参观医院实验室,让她直观感受医学的魅力。

作为物理界的泰斗,杨振宁没有将自己未竟的科研理想强加于子女身上,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支持他们追寻内心所爱,他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非决策者。

杨振宁的尊重和理解,让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自由翱翔,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发现人生的偏好

“发现偏好”是杨振宁教育观的核心。

杨振宁在清华座谈时,有学生问他: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他笑着讲了个故事:“我小时候,父亲教我鸡兔同笼、韩信点兵这些数学问题,我学得很快,也很喜欢。

后来我有了孩子,我也教他们这些,他们同样学得快。但不一样的是,一年后,他们忘得一干二净,而我却还记得。

这不是训练的问题,而是我天生对数学的结构敏感,觉得这些东西妙不可言。我的孩子没有这种感受,所以他们最终也没走上数学或物理的路。”

他总结说,一个人对某样东西有”天生的偏好”,如果能发现并培养它,那将是非常幸运的事。

他在不同场合都提过他的“发现偏好”理论:“一个孩子、一个年轻人,他感兴趣的东西,通常是他能做好的。所以,一个人的教育方向和人生偏好,多半是他自己找到的。”

这让我想起现在不少家长的做法:孩子内向,就报口才班练胆;孩子活泼,就报书法班磨性子。仿佛总想“修正”孩子的天性。

而杨振宁的做法恰恰相反:给孩子环境,让他自由尝试、自由探索;家长要做的,是观察、支持,而不是干预。


一个有趣的父亲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但杨振宁非常重视陪伴家人。

在女儿杨又礼的记忆里,父亲下班回家后总爱和孩子们玩在一处:他会躺在地上,让孩子趴在自己身上摇晃着玩“模拟地震”;也曾在“骑马打仗”游戏中不慎撞破小儿子杨光宇的头,留下至今可见的疤痕。 

对于他们的学业,杨又礼回忆,杨政宁虽然不会给很多压力,但关注他们的学习和阅读。

她说,小时候,父亲曾特意画了一张漫画来跟她沟通,问她选择要用哪一种方式来面对她的功课和玩耍的问题。这些漫画杨振宁都留着,多年以后还把这些资料装订起来,寄给了杨又礼,使得杨又礼既意外又感动。

儿女成年后,杨振宁有一次还问女儿,他是一个怎样的爸爸。杨又礼的答案是一个“fun father”(有趣的爸爸)。

杨振宁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因为这表明女儿愿意亲近他、乐于和他交流,他成功走进了女儿的内心世界,建立起了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受父亲杨武之的影响,杨振宁也十分重视对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灵魂需要理性与感性的均衡滋养,所以不会只注重孩子在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人文、历史、哲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涉猎和理解,从而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回头看,杨振宁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关于爱与教育的传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学家背后,那个温和、有趣、充满爱的父亲形象。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