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慧闻法师的诗情画意 ——《林堂随笔》序

凤网 2025-10-27 阅读数 15079

文/刘鸿伏

中国佛教史上以诗文书画著名的高僧大德可谓不胜枚举,诗僧中有齐己、贯休、寒山、贾岛,志南、释梵思、苏曼殊、八指头陀等等,他们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句,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贯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释梵思);“洞庭波送一僧来”(八指头陀)。书法史上杰出的人物有:怀仁、怀素、智永、高闲、无准师范、圆悟克勤、憨山、八大山人、弘一等等;至于高僧中的画家更不在少数,影响最大的如清初四大画僧: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他们都是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人物。仅以书画成就论,怀素、智永、八大、石涛四人,就足可震烁今古。

历史上这些高僧大德,不仅在佛学造诣上登峰造极,而且他们创作的诗文书画也成为中华民族永远流传的经典。儒、释、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除了思想的影响力,还在于它们对大国文明和文化艺术的贡献。

 

湖南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重镇,在17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南岳、长沙为中心,在隋唐尤其是唐代“会昌法难”之后,禅宗独树一帜,达到鼎盛。许多历史上第一流的禅僧、诗僧、艺僧、出国求法僧,都出在湖南。如:灵佑、慧寂、唯俨、崇信、齐己、怀素、大津、僧哲,等等。从唐、宋、元的鼎盛期,进入明清两代,禅宗在湖南的发展逐渐由盛转衰,但在全国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过,高僧大德中的文学艺术人才却已远远不如前代,几乎已经很难对俗世产生影响。但事情总有例外,有一位燃指供佛的高僧却可以说是诗名鼎盛,他是继唐代著名诗僧齐己之后,湖湘佛国升起的又一颗诗星,他就是八指头陀。八指头陀从不识字到著名诗僧,本身就是一个异数,一段传奇。

也许是阅读的偏好,也许是某种心绪的推动,中年以后,我特别喜爱古今佛、道宗师们在岁月长河里留下的文学艺术经典。我很痴迷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痴迷怀素、傅青主、弘一的书法,觉得他们将生命与禅悟融入线条与水墨之中,天人合一,他们的作品是世俗不可企及的境界。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齐己、贯休、八指头陀的诗,甚至号称诗佛的王维,还有一生与和尚、道士交好的苏东坡,都让我着迷,觉得他们的文字,是这人世间疗治心灵的无上妙药。

因为工作的关系,近年来我对湖南佛、道两教中的文学艺术人才多有留意。盛世修行,宗教造诣之外,腹有诗书,笔下锦绣,亦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提高队伍文化素质的题中之义。况且修行二字,可以包罗万象,生活日常、茶道、香道、琴棋书画、种菜、抄经,都是修行的门径。据我观察,湖南两教中名僧、高道固然不少,而文学艺术方面也藏龙卧虎。空门中人,苦心孤诣,容易进入纯净侘寂之境,若有所作,必定出人意表。所以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偶尔读到慧闻法师的旧体诗时,便吃了一惊,想:这不是一般的和尚啊,莫非八指头陀转世?!未见其人,已喜其诗,可谓因缘殊胜。后又陆续得知法师情况一二,修行精进,能诗擅画,且会文章。披荆斩棘建佛果寺于汨罗,讲经弘法驻锡于阳明山万寿寺。空山孤影,暮鼓晨钟;出入红尘,隔断红尘。总于青灯黄卷之下,参禅悟道,心无所住,或绘寒山雪竹、苍烟落照于纸上,或赋新诗、著札记于案几。画则于八大、大涤子诸家山水花鸟心追手摩,写意空山,思游云窟。诗则妙想禅悟,发其心声。凡所见所闻所思所觉,皆为有情,皆为梵音。诗佛王维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慧闻法师,行脚到处,有佛,有诗,有画,唯独无我执。后来偶见慧闻从汨罗风尘仆仆而来,忽然就想起八指头陀那句有名的诗“洞庭波送一僧来”,心中恍然有所感。

我知道慧闻在当代佛教界颇有诗名和画名,既是诗僧,也是画僧。但慧闻的诗和画,离齐己、八指头陀、八大山人和石涛的境界还有距离。但是慧闻可以追随他们的足迹、秉承他们的精神,芒鞋竹杖,一蓑烟雨,另寻蹊径,卓尔不群。

慧闻法师出版他的新书,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是他近年所作的旧体诗,下卷是《林堂随笔》。我对他的旧体诗有偏爱,一直觉得他的旧体诗水平绝对不在当下一些诗坛大咖之下,若假以时日,当直追八指头陀也不是不可能的,但那是后话了。且说这卷《林堂随笔》,大抵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新诗、杂记、游记。无论新诗还是杂记、游记,都短小精悍,绝不多着笔墨,妙就妙在文字能恰到好处,妙就妙在能于小中见出大境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且能见出真性情与真我,照见佛性和禅意。

慧闻的新诗让我感知了世外的另一种心声,苦涩、寂寞、漂泊,他的心一直在寻找、在拷问。世间善恶是认知出来的,爱恨情仇是认知出来的,彼岸是认知出来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从认知来,既然一切都是从认知来,那么,我是谁?我在哪?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佛教徒,他要在无住与我执中找出答案。但最终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佛本身也是从认知和信仰中来。慧闻的新诗,毫无疑义地有别于当代诗人们的诗,他的诗充满思辩,呈现出当代诗歌稀见的智慧和力度。不见烟火气,却能够感知一个世俗的肉身与一个脱去世俗的灵魂在彼此的纠缠中,最终被引渡被净化被升华。《蓝色》《痴》《窗里窗外是谁》《春雷》《空》等等这些诗,都是最好的注脚。新诗中还有一些怀人和见景生情的作品,从艺术上讲,似乎要比那些禅诗或者思辨的作品更高一筹。比如:《光影》《黑乌鸦》《写给母亲的》,这些诗很贴近生活,是佛家另外一种平常心:有情。正是有情,因此容易引起共鸣。在《林堂随笔》卷中,读书杂记36则,涉及的内容驳杂,或者记录作者修行生活中灵光乍现的顿悟与随想,或者记事、记人,或者是读书时的所思所得。我喜欢想象,喜欢读书,设想在深山古刹之中,一僧默坐,万籁俱寂,执卷在手,读古人书,如晤古人,相谈欢洽,不知东方既白。此种情景,亦堪可入画也。36则杂记,很可以一读,不过,宜慢读不宜快读,宜在夜深人静时读,宜花前月下读。读到有味处,可以泡一壶上好绿茶,与窗外花鸟同乐。《林堂随笔》的游记只有少量篇幅,也有可读处,在平平常常的地方与平平常常的人互动,读来却亲切。

进慧闻的庙,读慧闻的书,看慧闻的画,品慧闻的茶,应该是很愉快的事。

记得今年五月某个雨夜,我在长沙发微信给慧闻,问他:满山的杜鹃花都被风雨吹落了吧?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哦。良久,他才回了一句话:“山上的花,被雨打落了些,被雾藏起了些。”

这不就是绝妙好诗吗?我当时就感叹:慧闻真是一个很有诗情画意的大和尚啊。

衷心祝贺慧闻法师新书出版!喜欢他诗文的广大读者,一定都是他的知音;而他的书,也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悟和新收获。

是为序。

 

《林堂随笔》作者慧闻法师简介:汩罗市政协委员,省佛协副会长,永州市佛协会长。著名诗僧画僧。

本文作者简介:刘鸿伏,中国当代作家,收藏鉴赏家、书法家、古文化学者。代表作有《绝妙人生》《雅奏》《遥远的绝响》《时光里独行》《刘鸿伏砚话》《父老乡亲哪里去了》《古玩随笔》《文物古董传奇》。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