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研习院丨从家庭教育看 “男孩多付车费后轻生”的隐痛

凤网 2025-11-13 阅读数 18344

#男生多付车费后轻生案#

近日,19岁河南鹤壁男孩小郭在上海“错付车费索要无果轻生”案件的一审结果出来了,法院判决司机王某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原告返还多付的900元。

据此前的媒体报道,今年3月29日,小郭乘坐网约车从上海虹桥站前往浦东新区,与司机王某约定110元车费,但通过微信扫码支付时误转1010元,多付了900元。当晚8点多,他发现错误后立即通过微信留言请求司机退款,但始终未得到回复。3月31日,小郭曾到公安机关求助,希望能追回多付的钱款。

然而几天后,这位刚满19岁的青年被发现在苏州的住处喝农药自杀身亡。家属称其性格内向,家庭经济困难,900元对其而言是巨大的心理负担。  

本期分享嘉宾

王建平:心理学博士 | 知名幼儿家庭教育导师

110元的车费,错付成1010元,索要无果的结果,竟压垮了一个19岁的生命,真的可悲可叹。在一般人看来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这个19岁农村男孩来说,那可能就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那多付的900元,可能是他的父母举全力凑给他的钱,也可能是他为了在城市生存而节省下来的钱。他可能觉得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对不起辛苦的家人,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竟在情急之下走上绝路。如果平台能更快地介入调解,如果相关部门能更迅速回应那微弱的求助信号……哪怕只是一根稻草,或许也能在深渊边缘拉他一把。

在网络上,也有人说“孩子的抗压能力太弱了”。但所谓的“抗压能力”,从来不是凭空生长的钢筋铁骨。它需要土壤,需要从小在生活中的锤炼,需要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有人托举你的安全感。而我们的教育,是否太执着于“你要坚强”的训诫,却忘了教会孩子“如何求救”?当一个人陷入绝境,最需要的不是“扛住”的鞭策,而是“这样走”的指引。如果19岁的他知道,不当得利有明确的法律可以追回;如果他能轻易找到维权的入口;如果有人坚定地告诉他:“900元一定能要回来,天塌不下来!”……或许,那扇绝望的门,就不会被彻底关上。

小郭的悲剧虽属极端个案,但在我们身边,类似情况屡见不鲜。因为父母习惯包办,许多孩子缺乏应对生活难题的能力,一旦遭遇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困境,就容易陷入无助和绝望。所以,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这件事反映出我们在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教育上存在着不足。现在的学校和家庭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社会经验和应对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很容易陷入困境。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开设相关课程,传授社会规则、人际交往技巧等知识。社会层面,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求助机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帮助。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