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清
“我是很理解他,但这不是他可以变成这样一个人的借口,只是我长大了,可以一把把他推倒而已。”近日,舒淇自编自导的半自传体电影《女孩》上映,聊到童年时期有家暴行为的父亲曾对自己的伤害,她的话语坚定又有力量,既理解父母所处的时代困境,但也挣脱了“孝道绑架”的枷锁,不强迫自己去原谅伤害,有着满满的清醒和豁达。
从“从小被打到大”的林立慧,到跻身国际影坛、自编自导《女孩》斩获釜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舒淇,她的人生轨迹与这部半自传式电影相互映照,为家庭教育写下了最深刻的注解——孩子的成长,从来不该被原生家庭的创伤所定义。
她打破了“代际传递”的魔咒
舒淇的童年没有童话,只有“漂漂漂”的无措与恐惧。她1976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新竹市,母亲18岁就生下她,从此被困于家庭,脾气火爆;父亲酗酒缺位,争吵与暴力是这个家的家常便饭。
四口人挤在一室一厅的小屋,洗澡只能在厨房,而她最熟悉的动作,是听见父亲“不顺”的摩托车声时,立刻躲进衣柜拉紧拉链,如果晚了,被撞见可能就是一顿打。因为家境贫寒,她13岁辍学打工,16岁因车祸与母亲的责骂离家出走,她坦言“我没有童年”“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长大了”。在那个本该撒娇任性的年纪,她却要时刻观察父母脸色,在恐惧中学会自保。这份创伤并非个例,而是许多家庭的隐秘痛点——父母被生活压力裹挟,将暴力与忽视当作教育的“捷径”,却不知童年的伤害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烙印。
电影《女孩》中,舒淇将这份创伤具象化。主角林小丽的生活与年少时的她高度重合:酗酒的父亲、粗暴的母亲,她忘记带便当会换来一记耳光,恐惧来临时只能躲进衣柜。舒淇没有刻意渲染暴力场面,而是通过摩托车声、铁门声、拉链声等细节,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孩子面对伤害时的无助与战栗。这部电影的初衷,正如舒淇所言,是“希望不懂爱的父母们可以懂得怎样去爱自己的小孩”,提醒世人“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痛没有办法被抚平”,家暴与言语伤害从来不该被容忍。影片中,小丽在朋友的陪伴下窥见世界的色彩,而现实中的舒淇,是靠自己在演艺圈的摸爬滚打,在无数个独自打拼的日夜中,为自己搭建起了安全的港湾。
舒淇的觉醒,是家庭教育最该借鉴的“反例启示”。她做到了“理解”却不“纵容”:明白父母因时代局限与生活压力而缺乏爱的能力,却坚决拒绝将“不易”作为伤害的借口。
“世界跑得太快了,他追不上,就把气愤和怨恨发泄在家人身上,但这不是他可以这样做的借口。”“但‘你知道’和‘你明白’,这是两回事。”舒淇说,当她从一个导演的视角,看到扮演妈妈的汤毓绮在做完家务后肩膀突然垂了下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她一下子就哭了。“做妈妈太忙了,她们没有时间去表达爱。她们要做家务、带小孩,还要去上班,去追赶这个时代。”她与母亲的关系最终变成“她是女儿,我是妈妈”,会关心母亲的健康,却始终难以拥抱或说一句“我爱你”——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正是面对原生家庭创伤的真实写照。
更难得的是,她打破了“代际传递”的魔咒,通过一部电影将童年缺失的尊重与温柔,化作疗愈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为那些在原生家庭创伤中挣扎的孩子点亮了一盏明灯。
原生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不是人生的终点
从舒淇的经历与《女孩》这部电影中,我们既能真切感受到原生家庭创伤对孩子的深刻影响,也能清晰看见摆脱创伤束缚的可能。在现实生活里,仍有许多孩子困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苦苦挣扎——他们如同曾经的舒淇,长期被恐惧、自卑与不安全感包裹,在人际交往中敏感多疑、回避亲密,面对困难时又容易自我怀疑、丧失自信。
舒淇的经历与《女孩》的故事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孩子的心灵脆弱又敏感,他们渴望的是无条件的爱、细致的关怀与平等的尊重,而非暴力相待、情感忽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打骂、冷漠的疏离或是尖锐的言语攻击,都可能在孩子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伤痕,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隐形枷锁。
但舒淇的故事也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即便深陷原生家庭的泥沼,也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挣脱束缚。原生家庭是生命的起点,却绝非人生的终点。
真正的成长,是即便身处泥泞,也依然拥有开出花的勇气与能力。这种牢牢掌控人生航向、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值得每一个在创伤中挣扎的孩子铭记与学习。
舒淇与《女孩》既让我们直面了原生家庭创伤的残酷,更让我们看见了自我疗愈、挣脱宿命的希望。愿每个孩子的童年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个深陷困境的人都能找到自愈的光。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