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历任社长:“领头燕”让女报飞得更高

凤网 2012-07-25 阅读数 177814

“有什么样的老总,就有什么样的报纸。”这是报界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虽然有点绝对,但又绝对有道理。《今日女报》自1982年复刊,有4任社长为之努力奋斗过,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才让《今日女报》这一路披荆斩棘,始终走在湖南媒体和全国女性媒体的前列。正是有了他们这些“领头雁”,《今日女报》才有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第一任社长熊树声:无悔的十年 

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彩彩

熊树声1932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清塘镇洞天村一个富农家庭;1979年11月至1982年6月任湖南日报社政治生活部编辑、副主任;1982年6月至1983年11月任湖南省妇联宣传部副部长;1983年12月至1992年任湖南妇女报社社长、总编辑。1992年12月离休。2011年在长沙逝世,享年80岁。

熊树声自幼聪明,酷爱文学,在部队的时候,他作为通讯员就发表过不少稿件,从部队转业之后,他进入湖南日报社工作,然后又被调入湖南妇女社报担任社长、总编辑,当时他已经年近半百了。

当熊树声走上社长、总编辑这个岗位并且深入到工作中去之后,新闻工作越来越强烈地吸引了他,在3000多个日日夜夜,《湖南妇女报》成为了熊树声生命的主旋律。

在他的努力下,《湖南妇女报》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84年,报纸发行量达到24万份;1988年,48万份;1992年,50万份……在湖南、在全国,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

1985年,《湖南妇女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妇联、省教育厅等九单位报告,要求在全省妇女中开展学文化、学科学活动。此后,“学文化、学科学,比才智、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轰轰烈烈展开,造成了全国和国际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来湖南来考察这一活动,并在各国推广。

《湖南妇女报》重视人物宣传,让优秀的女性人物在报纸上唱主角,在熊树声担任社长、总编辑期间,有2000多位先进人物跃然纸上,向人们展示了改革时代潇湘新女性的英姿和风采。

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同封建传统观念和歧视、虐待、残害妇女儿童的野蛮行为作斗争方面,《湖南妇女报》获得了“旗帜鲜明”,“敢作敢为”的赞誉。

……

熊树声是开朗、乐观的人,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他离休后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熊树声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无悔的十年》,他在文中意味深长地说:“我的工作生命的最后10年是奉献给女性同胞的,我很高兴拥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句号。”寥寥数语,熊树声对这份女性报纸的感情足见一斑。

 

李玲


第二任社长李玲:别人叫我“拼命三郎” 

口述/李玲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唐天喜

1981年10月左右,当组织上要我去办《湖南妇女报》时,我内心是非常欢喜的。

但创业维艰,办报纸也是如此,那时的办公室就是湖南省妇联的一个会议室,非常简陋。房间只有一个破沙发和一张矮茶几,我们常常坐在地上看稿、改稿。

1984年,我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1985年,被任命为副总编辑;1993年1月,就任总编辑。1994年1月任社长,兼任总编辑,一直到2001年退休。

很多熟悉我的人都叫我“拼命三郎”,其实他们是不知道,我好不容易在四十多岁后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到1993年当总编辑时都五十多岁了,就想着抓紧时间,在有生之年把报纸的影响做起来,把报纸做大做强。

当上总编辑,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报纸上著名“总编辑李玲”的字样,让所有的版面编辑也将自己的名字打在版面上,不是图名,目的就是要督促自己和所有的编辑,增强对报纸的责任心——那上面有你的名字,你要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很荣幸,在1995年,我被评选为湖南省首届十佳记者,并且是唯一的女性。到2001年退休时,我还依然是湖南省唯一的女高级编辑。

我首先是在省内报纸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1993年,我在湖南新闻界率先实行招聘制,并推出“四个不论”计分标准:所有人员不论编内编外、不论资深资浅、不论年长年幼、不论职务高低,一律按考核分拿奖金,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优秀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接着是着重提拔重用年轻人,当时提拔的中层干部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两名副总编辑上任时也不到30岁。最后,是群策群力把《湖南妇女报》改名为《今日女报》。

经过报社同仁的一起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今日女报》逐渐发展壮大,报社从一间小会议室,发展到有6间房、9间房,最后有了一栋办公楼;从走路、坐公交车采访,发展到有了当时湖南仅有的两台四十多万的豪华车之一作为采访车;从当初的寂寂无名,发展到社会上开始研究“今日女报现象”。

回首过往,我很荣幸用我的笔记录了中国改革开发的前20年,也很荣幸在2001年退休时得到当时的副省长潘贵玉的评价:“你啊,没有搞一点自己的事情”;更荣幸的是见证了《今日女报》一步步发展壮大。希望《今日女报》的明天越来越好!

 


第三任社长杨绍芬:三进女报,十年磨砺  

口述/杨绍芬 整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彩彩

说起来,我还是《今日女报》的第一批女编辑。1982年,《今日女报》复刊,那时候还不叫《今日女报》,叫《湖南妇女报》。而我是在头一年就被湖南省妇联委机关抽调出来,与其他四位同志一起筹备复刊《湖南妇女报》。

1984年,我被派到长沙市东区人民政府任副区长,直到1986年,才重回女报担任副总编辑兼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又是五年。

在女报的日子里,有苦有甜。刚筹办时,我们没有印刷室,跑完采访后,我们分工组稿、编辑、轮流负责校对,因为是铅字排版,我们用方格纸把编好的稿件,一个一个字的抄写好了,进行排版,然后骑着单车到湖南日报印刷厂看清样,进行铅字印刷。虽然工作量巨大,但是我们都很敬业,也精力充沛,力求把每一份报纸办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报纸开始发行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全省发行出现17个“万份县”,影响巨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行量达到了50万份之多,可谓名震三湘。

我们的记者编辑走到哪里,人家都说女报办得好看。当时,女报一版的“本报专访”和二版的“采真集”等栏目深受读者喜爱。为了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扫除“男主外,女主内”等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发展商品生产的新观念,我们精心组织了一组小言论,有《女子跑得码头》、《千金新解》、《致富在人不在命》等。

《湖南妇女报》之所以在当年能名满三湘四水,与我们的办报方针有关,创刊几年内,我们重点宣传了200多个先进妇女典型,如湖南省八大女企业家,湖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十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这大大增强了报纸的“份量”。

我们还常常组织专题讨论会,为读者提供说话的机会。比如“关于女性形象问题的讨论”历时5个多月,许多读者甚至是男读者以极大的兴趣,踊跃参与讨论。

我们的报道,不仅内容美,表现形式和语言也很美。《一个复苏的家庭》、《青石板的变迁》等文章,笔触清新,文采斐然,还获得了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

1991年4月,我回到湖南省妇联工作。2001年2月,作为省妇联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我再次受命来到今日女报社,兼任社长。

回首往事,与《今日女报》的结缘,是我成长很难忘的一段时光,它见证了一代报人的青春和奉献。

 


现任社长王伏虎:满腔激情搏击“她”时代   

撰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彩彩

高中时代,我就立志要做真正的传媒人,二十多年了,这个志向从未改变。大学时代我是学生通讯社的社长,经常组织同学去农村、工厂采访。曾前往中越边境体验战地记者的工作和生活,那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采访经历,更坚定了我立志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决心。毕业之后,我加盟体坛周报社,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

1992年底,我被吸引到李玲领导的充满敬业和创新激情的《湖南妇女报》(《今日女报前身》)团队。从此,就开始了我与女报20年的缘分。有幸的是,这20年恰逢是中国女性地位快速提升的时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女性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逐步完善,妇女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女性媒体因此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1996年,我在出差途中看到很多车体上的因特网广告,并得知湖南将开通信息港,于是立即向社委会提出创办《今日女报》电子版的建议。湖南报界第一张报纸电子版《今日女报》电子版正式问世。之后我又大胆提出扩版建议,创办《星城生活指南》,成为湖南报界第一份全彩生活服务类专刊。为发展新媒体,我和报社同仁创办独立网站“女性在线”(凤网前身),网站被评为“全国十大女性网站”之一。

2001年1月,我担任今日女报社总编辑,后兼任社长。当时湖南报业竞争激烈,报纸遇到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有省妇联的坚强后盾,我与报社员工一起寻找突围。提出“凤眼看世界,见证她时代”的办报理念,走出一条“特色办报,特色经营”的发展路子。随着媒体时代的快速变革,今日女报团队开始探索“全媒体”传播。时至今日,已由原本单一的报纸发展成为拥有《今日女报》、《TOP旅行》杂志、凤网传媒、今日手机传媒、今日活动传媒、出租车移动传媒、今日女报微博等七种形态的全媒体方阵;经营涉及女性电子商务等多种领域,逐步向女性传媒实业集团发展。

二十年青春无悔。虽然平面媒体遭遇不可阻挡的冲击,但有妇联组织的支持、有广大读者的信赖、有女报团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深信《今日女报》定能在新传媒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