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无陪护病房有陪有护:医院加人,为家属减负

凤网 2024-11-21 阅读数 22751    赞 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周雅婷 欧阳婷

“一人住院,全家奔波”,这是每个家庭几乎都可能面临的现实难题。尤其对于“422”家庭(4位祖辈、夫妻2人和2个孩子)以及子女与父母异地的家庭来说,老人住院,全天候陪护就成了最大难题。

告别“全家总动员”,该如何为家属“松绑”?近日,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文件亮点之一是“新增‘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这意味着,近年来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多家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的服务与收费将进一步标准化。

然而,隔着病房的一扇门,许多家庭对这一模式依旧雾里看花。不用家属陪护的“无陪护病房”真的能提供优质按需照护吗?推广普及又需迈过几道坎?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对此展开走访。

故事>>  

“无陪护病房”里的专业陪护

11月18日,吉首市人民医院,4名医护人员推着移动病床匆匆穿过走廊,进入标着“无陪护病房”字样的房间,关上门,走廊外的嘈杂声瞬间被隔绝。

护理员早已等候在此,众人围在病床前,“1、2、3,起!”护士长一声令下,患者被平稳地挪到病床,手法干净利落。随后,更换病服、血压监测,护士、护理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随后,患者的照护将交给眼前的医护人员。

在吉首市人民医院,“无陪护病房”已试点运行一年多时间。康宁护理中心里住着32位老年患者,他们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护士与护理员承担着24小时陪护康复工作。

mmexport1732080442444.jpg

护理员正在照料无陪护病房的老人。

2023年9月8日,吉首市人民医院康宁护理中心在湘西州率先推出“无陪护病房”服务。唐奶奶是第一个入住者,刚入院时,她的情况非常糟糕,呼吸衰竭、意识模糊。

“子女不在身边,当时病情又很重,大家都觉得没有治疗希望了。”唐奶奶说,得知“无陪护病房”成立,女儿立即将她转入医院。

转院后,医护人员没有放弃唐奶奶,护士承担起陪护责任,按时喂药、喂饭。为了让在外地的子女安心,陪护的护士还专门创建了一个微信沟通群,定时定点将老人的情况、图片发到群里。

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唐奶奶的身体逐渐好转。

在“无陪护病房”里,大多数患者都是因子女无暇陪护而来。但也有例外,70岁的王爷爷就是自己主动要求住进来的——刚到医院时,他每天喊着要回家。但等家人将他接回家不到一天,他又要求住回病房。

王爷爷是直肠癌患者,陪护工作非常复杂。照顾者不仅要悉心为他清洗身体,饮食方面也需要非常注意。正因如此,家人的照顾远不及专业的护士与护理员。

“患者的切身体验才是最直观和重要的。”康宁护理中心护士长田春丽告诉记者,这里每一位负责陪护的医护人员都拥有多科室工作经历。护理员入职的基本门槛也很高,需要拥有人社部颁发的护理员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等才可上岗。

如今,康宁护理中心已有7名护士、15名护理员、35张无陪护床位,“无陪护病房的患者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最快时间接受全院多个科室的会诊治疗”。

护理员更要“靠技术吃饭”  

“护士长,我现在也是靠技术吃饭、拿稳定工资的人啦!”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一科护士长廖雨田记得,一次工作间隙,55岁的护理员李阿姨找到了她,向她和科室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这背后的故事要从4年前说起。

4年前,李阿姨是一名与医院“相爱相杀”的“黑陪”(无证无监管护理员)——她躲避着医院的监管,私下联络着患者和家属,收费承接住院陪护工作。但此前,李阿姨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疗技能培训,只能帮患者做一些擦洗、翻身等缺乏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为了挣钱,李阿姨几乎24小时连轴转,竞争大、干得多、挣得少,收入还不稳定。

“当时,陪护市场基本由‘黑工头’和中介控制,护工的聘用缺失价格标准,有的护工一天要收费300到400元,甚至更高。”该院护理部科护士长陈娟告诉记者,不仅如此,这些陪护上岗前几乎没有经过培训,不具备基本的医疗技能,且流动性大,医院无法监督约束这些护工,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恰巧同年,株洲市中心医院开展的一次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株洲市人均住院率达到20%,其中有30%的住院病人有陪护需求,个别科室的陪护需求更是高达70%。

一边是医院对护理员的高需求,一边是护理员急需找患者……该如何在确保护理安全的同时,平衡现实需求呢?

2020年,株洲市中心医院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由他们提供护理人员,率先在创伤一科和田心康复科试点“无陪护病房”工作。

想要有一份稳定收入的李阿姨心动了,在经过公司的培训后,通过考核的她成为了创伤一科无陪护病房的一名护理员。

进入科室后,李阿姨的工作是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生活照料,同时,帮助患者进行疾病康复、功能锻炼,“把护士从机械的、琐碎的一些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医疗服务”。根据病人病情的需求,李阿姨和同事们有的会提供1对1服务,但更多的是3人到5人组成一个班组,分为白班或者夜班,为患者们提供服务。

mmexport1732067280428.jpg

株洲市中心医院的护理员们正在学习专业的护理知识。

每个月,李阿姨还要和其他护理员接受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技能、理论,甚至还有职业道德、人文关怀、消防安全等。”廖雨田介绍,这些课程都是由创伤一科的护士为护理员开展的,“以前,我只需要管好护士,现在我不仅要管好护士,也要管理好护理员”。

为了确保李阿姨和护理员们的服务质量,科室每月会组织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对护理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如果护理员连续两个季度的满意度在75%以下,医院会与公司解除合作关系。”陈娟说。

经过一段时间,李阿姨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着,“以前患者是我的老板,我要听患者的,但现在谁说的有利于患者康复,我就听谁的”。有时候,李阿姨还会帮着护士劝说患者,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由于护理技能快速提升,且医院工作经验丰富,如今,科室的护理员成为了医养市场的“香饽饽”,不少康养机构和养老机构都向他们递来橄榄枝。

但李阿姨告诉记者:“我是不会走的,在‘无陪护病房’里能学到更多技术,更重要的是工作稳定”。

湖南“无陪护病房”首推者的坚持  

回顾湖南省内“无陪护病房”发展之路,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看到,“湖南首家‘无陪护病房’试点落户长沙市第四医院”——在这里,“无陪护病房”已成立14年。

2010年,刚担任该院中医科主任的李洁芳发现了很多住院老年患者的尴尬——有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生了重病无人照顾,也没钱请护工;有的子女忙于工作,护理质量不佳反倒加重患者病情等。

当时,李洁芳萌生了一个想法:也许开设一个集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病房,能够更好地帮助这些家庭。这一想法与当时医院准备开设的“无陪护病房”不谋而合,于是,在长沙市第四医院开设的首批“无陪护病房”试点中,李洁芳所在的中医科就是其中之一。

14年前,“无陪护病房”还是一种新兴概念,湖南没有其他医院推行,全国也仅有天津等地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尝试,怎么做、能不能做,在所有人心里都是未知。

有家属听说“无陪护病房”的事,还当面质疑过李洁芳:“你们这么多病人,本来就忙不过来,还不要我们看护,肯定不靠谱。”

这种担心是有依据的。一方面,以前家属自主聘请的护工大多来自第三方护工企业、家政公司或者为个体护工,专业性和责任感很难得到保障,甚至出现过在护理时间睡觉或玩手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价格的“过度偏差”:请专陪,一天大概需要200到300元,而长沙市第四医院的“无陪护病房”按照患者病情等级和(或)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情况合理动态调整护理级别,划分了几个收费标准,最贵的特级护理40元/天,“好多病人觉得,花40元能做到200元的事只是一种噱头”。

mmexport1732068063225.jpg

长沙市第四医院,护理员给患者喂饭。

然而,李洁芳告诉记者,一旦住进“无陪护病房”,患者往往就从质疑到信任,态度的转变往往在10多天内——一次住院的时间。“从患者穿衣、洗漱、如厕,到翻身、拍背,每个环节都由专业护理员完成,用心、用情做事。在这里,家属可以放心地把患病老人交给他们。”

李洁芳印象最深刻的病患是一名80多岁的宁乡奶奶。送来医院时,她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有重症肺炎、重度贫血,还有感染性休克、大面积压力性损伤。“那时,老人的家人们都基本决定放弃治疗,回家准备后事了,只有她女儿还坚持在医院看护。”

看着奶奶女儿一人忙前忙后,憔悴崩溃的样子,李洁芳向她提起了医院的“无陪护病房”。“她一开始还不太放心,监督了护理员一个多月。”每天早上7点,护理员为奶奶洗脸、擦身,帮助她吃早饭、吃药,等奶奶有力气说话了,时不时还与她扯扯家常、聊聊天,一天12小时的护理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到了夜间,另一名医疗护理员“接班”,全程值守。

后来,本来以为“救不活”的奶奶不仅脱离了危险,还在“无陪护病房”里陆陆续续治疗了多年。“她一直帮我们‘打广告’,宣传推荐‘无陪护病房’的好处。”

此后,经历了14年发展,李洁芳见证了“无陪护病房”这一模式在湖南的探索与发展。“就拿我们医院来说,最开始学的是别人的经验,采取护士服务的模式,后来拓展为护理员班组,再到如今的‘医护护患’的四位一体。”目前,长沙市第四医院除儿科外,“无陪护病房”在全院铺开,并把关注人群从重病患者扩展到了普通患者。放眼整个湖南,也有越来越多医院开始进行无陪护病房的尝试。

不过,李洁芳也有担忧。首先就是价格规范化的问题,这一点好在今年国家出手解决了;其次是护理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大部分从业者都是50~60岁的女性,文化水平在初中左右,流动性大,且暂时没有统一的、成熟的行业评价体系。“尽管医院和第三方公司都有相应的培训和监督机制,但真正要把这种模式和经验推广到更多医院,还需要政府和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现状>>  

创新式“无陪护病房”遍地开花  

“无陪护病房”管理模式,国内早有探索。

2005年,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开始探索应用无陪护;2010年,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提出“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4328号(医疗卫生类411号)提案答复函》当中也表示:“可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提供‘无陪护住院’服务”。这为开展无陪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陪护病房”在全国部分地区的先行先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深刻践行“无陪护+叙事护理”病房服务新模式,自实施以来,患者陪护率从79.81%降至13.30%,龙岗区外患者的就医占比从25.61%上升至35.35%;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探索出了以“六化”模式为主的无陪护方案,从住院流程、饮食供餐、探视管理、医疗护理员培训、护士参与管理、软硬件配备6个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全程的护理服务;天津自2014年开始推行“住院患者无陪伴和营养包餐工作”以来,已经有25所医院开展了住院患者无陪伴工作,其中完全推行无陪伴的医院已经达到6所,部分推行无陪伴医院达到19所,开展无陪伴病区204个,开展无陪伴床位数7916张(不含ICU)。

而在湖南,多家医院也在探索中得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株洲市中心医院推行专业陪护,形式种类多样化,有专业的护理员分组进行陪护,也有根据病情推出的等级陪护、夜间陪护等;永州市中医医院将“无陪护病房”服务分为普陪、一对三、一对二、专陪四档,上岗的护工采取医院和陪护公司双重管理模式;长沙市第四医院与第三方公司达成合作,形成了第三方、临床科室和护理部共同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落实了责任护士的监督机制,加强了护理员的再培训制度,让护理队伍更加专业化……

mmexport1732068137089.jpg

永州市中医医院里的“一对三”陪护。

据了解,湖南从2010年开始推行“无陪护病房”工作,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南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也提到要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已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益阳、永州、湘西等至少十地医院已经开展了“无陪护病房”服务。  

优势与瓶颈

“与1对1陪护不同的是,我们的‘无陪护病房’护理员基本是一对多的护理模式,即1名管床医生和1名责任护士带领1名护理员组成1个小组,共同照顾8~10名患者。”长沙市第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殷陶告诉记者,一对多的服务与一对一的专护比,关键不在于服务时长,而在于工作效率。

“为了提升照护质量,我们开始向满足个性化需求服务转变。”殷陶介绍,全科医学科的老年护理试点,就在每个病房门上粘贴不同的标签,用醒目的颜色、图片及蕴含寓意的文字,帮助老年人快速找到所在病房,并送上美好的祝福;呼吸内科的叙事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倾诉的平台,给予患者心灵安慰。

在殷陶看来,相较于家属陪护和护工陪护,“无陪护”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患者作息和饮食更加规律,康复效果得到保障,院内感染风险降低,还能缩短住院时长,整体降低患者的家庭支出,甚至对于改善医患关系,都有一定的作用。“我们配备了200多名医疗护理人员,“无陪护病房”患者满意度达98%以上,有时一名护理员,一个月能收到十几面锦旗和感谢信。”

但“无陪护”模式想要全面铺开并不容易。李洁芳表示,过去护工大多和家属直接结算,出了纠纷找护工所在的公司索赔,而“无陪护病房”的开展,则意味着医院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此外,还存在护理员人才缺失、患者接受度低的制约因素。

社交平台上,“无陪护”的评价处于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年轻人比较多的平台,会有很多住院的年轻人觉得“真香”,因为可以节省父母请假陪护的成本,护理服务也很周到。而对中年以上患者群体来说,接受度还有待提升。

李洁芳告诉记者,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不一致,“有的病人病情没那么严重,就会觉得陪护费交得不值;有的家属自身收入低,宁愿自己陪护而不愿交陪护费。”也有不少家属仍秉持传统观念,认为家人住院需要陪护。“其实‘无陪护’并不意味着家属退出,也不是要让亲情缺席。家属可以在探视时间内陪伴患者,毕竟亲人的精神慰藉是外人无法替代的。”

“推行无陪护病房后,住院患者不再需要家属陪护,家属能够放心工作,这一变化对患者、家属及医院三方均有利,这也许是解决现有的病人护理难题的一个方向。”而本次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新设了“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给李洁芳和她的同事们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和信心。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未来医疗护理员的岗位职责和价格项目能进一步规范化,推动照护流程逐步朝着更专业方向发展。”李洁芳说。

编后>>  

患者轻轻一按床边的呼唤铃,专业护理员就能第一时间赶来,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专业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都在探索建设“无陪护病房”。

拿看病就医这件事来说,如果有专业陪护,的确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烦恼。专业人做专业事,既为患者创造了一个更加宁静、专业的康复环境,减少了因家属陪护带来的情绪波动与交叉感染风险,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也能够“解放”家属,使其安心工作、放心陪伴;从医院角度来说,免陪照护服务也让病房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更是对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发展专业照护、建设“无陪护病房”的使命初衷。但从多家医院的试点实践来看,无陪护病房的推广落地、质量提升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当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在政策、资金、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医院作为“无陪护病房”的主要实施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护理人员的配置;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职业院校也可以增设或加强护理专业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无陪护病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在这场充满爱与责任的医疗实践中,年轻人的力量不容忽视。我们诚挚地呼唤更多青春洋溢、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用激情与智慧,为“无陪护病房”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期待,“无陪护病房”的发展能为更多患者撑起健康“保护伞”,让更多家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