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罗雅洁 实习生 宋斐菲
徐智明和爱人高志宏毕业于北京大学,两人不仅是生活伴侣,也是创业搭档。他们夫妻俩用800余篇原创文章、200多万字家教育儿思考,构建了“让孩子自主”“与孩子合作”“让孩子满足”三大育儿理念,开创全学科自主阅读体系,全网粉丝超150万。
从书店老板到电商创业者,再到专职家教育儿专家,他们的转型之路藏着怎样的教育顿悟?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对谈“真心爸爸”徐智明,解码这场从家庭到社会的教育实践。
被“逼”出来的育儿博主
徐智明今年57岁,是河北人。他坦言,自己和妻子研究家庭教育的初衷很简单:儿子出生了。
徐智明和爱人高志宏。
高志宏与徐智明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天真和开心,“真心爸妈”的称号由此而来。
为了带好孩子、当好父母,夫妻俩大量研读家庭教育、成长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为后来成为家教育儿专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5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全面二孩”,作为两个孩子的父母,他们写了几篇相关文章,在网络平台上爆火,单篇阅读量高达几十万。平台主动抛出签约橄榄枝,邀请他们成为专职作者。
“当时合约要求每月10篇原创,写不够要扣钱。”徐智明笑言,正是这份合约“逼”他们持续输出了800余篇育儿文章,也引来了出版社关注,“真心爸妈”由此走进公众视野。自此,家教育儿成为夫妻俩人生的“第三次创业”。
与其他专家不同,“真心爸妈”尤其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出版了《阅读手册》系列三本书籍。
这是什么原因?
“起初我们并未专门强调阅读。”徐智明说,可大量家长在文章评论区和社群中表达了对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困惑,这促使他们深入研究并成书。
“真心爸妈”提出:“阅读能力是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他解释,这句话的核心逻辑在于:成长所需的核心能力是自学,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就是阅读能力,“能通过看书、查资料搞懂陌生事物,最能体现个体能力差异”。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即培养学习能力。
今年5月徐智明受邀在长沙毛线书店开展阅读分享会。
“阅读能力决定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会体现为学习成绩。”徐智明强调,家庭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根本土壤,“送一个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上学,是父母的责任”。
提倡让孩子自主阅读
针对当下流行的亲子共读模式,徐智明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对以父母为主导的亲子共读。
这些年来,在和全国各地的家长保持密切交流后,他发现了一个严峻现象:许多孩子上学后读题能力弱,看不懂作业和试卷。
“根源在于家中错误的阅读培养方式。”徐智明说。
他指出,目前较为典型的亲子共读方式是父母念、孩子听,孩子用耳朵而非眼睛接收信息。“视觉理解和听觉理解完全不同,‘听’最容易,‘看’才是真阅读。”许多家长抱怨陪写作业时要“念题”,正是因为孩子习惯了依赖听觉获得信息。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徐智明的答案简单直接:无需引导,只需两点——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和提供孩子感兴趣、看得懂的书。
“不必陪看,更不要念书。念书等于剥夺了孩子理解信息的过程。”他解释,听书更省力,长期依赖听觉会阻碍视觉阅读能力的提升。
同时,他提倡“三不”:不做阅读计划、不设目标、不定时间表。“这看似反常规,但我们基于心理学理论,视孩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和学习能力,父母只是辅助者。”他直言,家长做阅读计划的潜台词其实是“不相信孩子会主动看书、爱上阅读”。
很多家长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认为“不监督孩子看书他就只会玩手机”,徐智明认为孩子天生充满好奇。“一两岁能问无数‘为什么’,这就是求知欲。孩子对什么好奇,就买什么书。”地铁、汽车、恐龙……只要书有趣且合适,孩子自然会读。
将选书权交给孩子
作为两个男孩的父亲,徐智明身体力行。他很早就将选书权交给孩子,“两岁多他们就自己逛书店选书,我们只管结账。”三岁起,孩子便学习网购书籍,“家里随处是可读之书”。
徐智明说,大量的阅读造就了孩子强大的学习能力。“小学的时候他们成绩不算突出,因为同龄的孩子们都提前学习了书本上的内容。但到了初高中,即使没上课外辅导班,两个人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对于电子阅读,徐智明态度谨慎:“0到14岁的孩子,我们主张尽量不用电子阅读。”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14岁以前是孩子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而非获取知识量。纸质书最能锻炼阅读能力,电子阅读、点读笔、听书APP等让阅读变“简单”,反而不利于能力提升。他还提醒家长们,慎用AI辅助作业,“AI提供的信息常有不实,孩子缺乏分辨力”。
科学育儿更需父母合力
作为一名父亲,徐智明发现,自己的读者和受众80%以上都是女性,即孩子的妈妈。“我特别主张父母都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父亲身份的缺失和弱化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心理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父亲在教育过程的缺位,除了和男女性别差异、社会习惯相关之外,徐智明指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亲常被有意识地排除在育儿之外。“孩子一出生,奶奶或者姥姥来帮忙带娃,孩子爸爸就搬到另外一个房间住了,这种情况非常多。”他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该父母共育。“我们家就是这样的,两个孩子出生后都没有老人或者育儿嫂帮忙,完全是我们夫妻自己带的。”
面对“工作忙没时间育儿”的说法,徐智明直言是“本末倒置”。“工作是为家庭幸福,事业永远有时间,孩子成长不可逆。积极正确做好父母,永远比工作重要。”所以,即使在创业期迎来两个孩子,他们始终坚持“一切以家庭为中心”。
徐智明曾来长沙做过几次家庭教育讲座,“相比其他城市,现场读者中父亲的比例挺高的,问问题也很积极,可以看出在育儿方面很用心”。他觉得,这可能与长沙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关。“注重生活质量的人,更愿意花心思建设小家。”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