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预制菜”的话题热度很高,而在育儿圈,一个新型名词也进入了大众视野——“预制儿童”。
它指的是在“成绩为王”的标准下,父母根据市场的需求,给孩子定制特长、定制专业、定制履历等,一心把孩子“裁剪”成社会想要的模样。
名校看重奥数,所以奥数必学;考大学选校选专业时,就只盯着就业率和热门趋势,至于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则被视作无关紧要。
“预制菜”只管哪个口味受欢迎,“预制儿童”则只管哪个方向有前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启动“预制人生”,希望孩子每一步都走在自己安排好的路线上,可这样真的能实现完美人生吗?
演员陶昕然原来就是一个“预制儿童”她的母亲是一名语文老师,一心想让女儿走传统应试教育路线,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因此对女儿非常严厉,她考98分回来,还要挨顿打,“怎么还丢两分”。
但陶昕然偏偏很叛逆,15岁时,她一门心思想要学艺术,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陶昕然选择了跟父母对着干。她故意不好好学习,让成绩一落千丈,中考只考到了一所中专学校——湖南省艺术学校就读。
但也因为这份叛逆,反倒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中专毕业后她又考到了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学习表演,之后在演艺圈展露头角。试想,如果陶昕然按父母的安排考大学找工作,或许也能安稳的过一生,但一定没有现在红遍全国的“安陵容”。
中国抗挫力训练总设计师海蓝博士曾在她的书《不完美,才完美》中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1999年,她38岁,放弃已经在医学上取得的成就和光环,把自己变成一名学生,进入美国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皮博迪教育和人类发展学院攻读教育心理学硕士。
她的父母得知她做出这个决定后极力反对,“复旦大学医学博士”,这是多么光鲜的身份,锦绣前程就在眼前。 海蓝博士出生于医学世家,和许多中国式父母一样,她的父母对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定义是:考个好大学,然后读硕士、读博士,做博士后,有一份拿稳定工资的工作。 他们如何也想不通,女儿都快40岁了,还要重新选择一门学科,远赴美国去学习心理学。这就意味着,二十年在医学上的研究功亏一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但她做这个决定的理由只有一个,她喜欢心理学,于是要在38岁这年,她不再走父母早已为她安排好的人生道路,而是走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你看,没有谁会愿意过被摆布和控制的人生,即便这个人是父母。所以,父母们按照理想的人生模式,给孩子预制未来,确实是用心良苦,但这么做,我认为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很大风险。
首先,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社会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更是不断重塑着各个行业的格局。几十年前,谁能预见到互联网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催生出电商、直播、短视频等众多新兴职业呢?
如今热门的专业和领域,也许在孩子未来踏入社会时就已经趋于饱和,甚至会被新的技术和模式所取代。父母依据当下的前景为孩子“预制未来”,很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困境。
其次,个人的兴趣和天赋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发生变化。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新的事物,进而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如果父母过早地给孩子定制了一条固定的道路,限制了他们去探索和尝试其他可能性,就有可能扼杀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潜力。
所以,父母应当明白,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给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才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另外,在“预制儿童”模式下,孩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需要在各个领域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标准,稍有偏差就可能受到批评和指责。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而且,当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父母规划之外的挑战时,可能会因为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陷入困境。
例如,在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学霸朱朝阳成绩优异,可当老师提出他不太合群时,妈妈不以为意,认为孩子就应该以学习为主。
最终,孤独的朝阳一步步屈服于心魔,走向了可怕的极端。
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符合社会标准的“预制儿童”。
只有让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自由成长,他们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编辑:美伢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