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讯(通讯员 吴涛 刘菲)在日常门诊中,血液科医生经常遇到因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前来就诊的患者,一查血常规诊断为“贫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我回去多吃点红枣、红糖补补!”这个观念真的正确吗?

红枣、红糖是“补血圣品”?
这是流传最广、也是最大的误区。红枣和红糖之所以被赋予“补血”的想象,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颜色鲜红,传统“以形补形”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实,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其关键在于补充易于人体吸收的“血红素铁”。红枣含铁量非常低(约2.1mg/100g),且所含为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等会严重阻碍其吸收,吸收率极低(通常不到5%)。它的主要成分是糖,可提供能量,但并无直接补血效果。红糖本质上就是蔗糖,含铁量微乎其微(约2.2mg/100g)。喝红糖水带来的恢复感主要来自于糖分提供的热量,而非补铁。过量食用反而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所以说,依靠红枣、红糖来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甚微,几乎是徒劳的。
贫血就是缺铁,自己买铁剂吃就行?
贫血并非只有缺铁性贫血一种。巨幼细胞性贫血(缺叶酸或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等,病因完全不同。如果误将其他贫血当作缺铁性贫血来补铁,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真正病因的治疗,甚至导致铁在体内过量沉积(铁过载),损伤肝脏、心脏等器官。补充铁剂的类型、剂量、疗程都需要医生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原因来定。过量补铁会引起胃肠道严重不适(恶心、便秘、腹泻)、金属味等副作用。
所以, 一旦确诊贫血,必须首先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明确贫血类型,再进行针对性治疗。切勿自行购买铁剂补充!

科学补铁应该怎么吃?
对于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饮食辅助调理至关重要。
1.首选“血红素铁”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红肉类猪瘦肉、牛肉、羊肉等,动物肝脏猪肝、鸡肝等(因胆固醇较高,每周食用1-2次即可),鸭血、猪血等动物血制品是“补铁神器”,还有蛋黄,都是含铁量高且吸收好。这类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高达20-25%,且不受其他食物成分干扰。
2.在食用富含铁的食物时,同时摄入维生素C,可以将难以吸收的非血红素铁转化为更易吸收的形式,大大提高吸收率。如餐后吃一个猕猴桃、橙子或草莓,或在吃瘦肉时搭配青椒、西兰花等新鲜蔬菜。
3.避免“抑制剂”。餐后尽量避免立即饮用浓茶、咖啡,其中的鞣酸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严重阻碍铁的吸收。
不同人群该怎么补血?
轻度贫血患者:可通过调整膳食结构,重点增加红肉和动物血的摄入来改善。
中重度贫血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补铁治疗,饮食作为辅助手段。口服铁剂时可能出现黑便,属正常现象。
婴幼儿、孕妇及月经量过多的女性:这些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应在孕期保健和日常体检中密切关注血常规指标,注重预防性补充。
总的来说,贫血是一种症状,而非最终诊断。面对贫血第一步是明确诊断,前往医院血液科,通过血常规等检查确定贫血类型和原因;拒绝无效食补,摒弃“红枣、红糖补血”的陈旧观念;科学饮食辅助,优先选择动物性血红素铁,并巧妙搭配维生素C;严格遵医嘱用药,是否需要补充铁剂、补充何种铁剂、补充多久,务必遵循血液科医生的专业方案。
编辑:鸢尾蝶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