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湘游·诗词湘景 | 衡阳春暖花已开,山明水秀 “寻雁”来

凤网 2020-04-23 阅读数 29324

衡阳春暖花已开,锦绣江山等你来。4月初,衡阳开启了“衡阳人游衡阳,衡阳人爱衡阳”活动,今日女报/旅行杂志记者与大家一起走出家门拥抱美景。 

衡阳,雁城。

湘江在这里与耒水、蒸水汇合,孕育了瑰丽的“雁城文化”。

自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第一个叫出“衡阳雁”之名,吟诵“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始,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这片热土的追随与向往从未停歇。

尤其到了崇尚山水的宋代,范仲淹、辛弃疾、秦观、范成大、戴复古……纷纷借衡阳雁之名表情达意,以雁自喻,“衡阳雁”由此更显无穷魅力。


踏上神秘的“寻雁”之旅,追寻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精神家园里,那一段段迁徙之途,触摸中国古代文化中,缱绻的情思,淡淡的乡愁……

网约湘游·诗词湘景本站来到雁城衡阳,我们一起品读“宋词衡阳”。

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做·秋思》范仲淹


衡阳揽湘江之峻秀,聚潇湘之璀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和漫润的气候为大雁南飞至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因为历代诗词的传送,“衡阳雁”渐渐被赋予了各种情感使命,成为爱情的象征,成为艺术的主角。古人以“鸿雁传书”来寄寓情思,李清照的《一剪梅》体现了婉约派的特质: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也是一抹淡淡的乡愁。每年秋天,成群的大雁不远万里飞回南方,飞到衡阳,“雁南归”寄托了无数人的思乡情切。


宋代周强写道:“可怜一纸平安信,不及衡阳框字多”。李纲对衡阳的向往思念则是“何当身逐雁同到”。


历经岁月的淘沙与时光的打磨,在浩如烟海的艺术殿堂中,衡阳雁也有了千姿百态。绘画《平沙落雁图》以衡阳归雁满沙头为题材,音乐《汉宫秋》以孤雁阵阵哀鸣衬托痛苦情深。昆曲《琵琶记》以“湘浦鱼沉,衡阳雁断”写尽人生悲欢离合……


在衡阳这片写满离情别苦,流传无数爱情佳话的土地上,最为人动容的故事由宋人秦观演绎。


绍圣四年仲春,秦观由郴州转徙横州(广西横县)。暮春时候,秦观从郴州来到衡阳,又逢除夕夜,独宿旅舍,对故乡思念越发深切。然而身世飘零,故乡难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伤无雁传书愁情难释,于是作《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谁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湘天风雨,庭院深幽,笛曲比咽,长夜迢遥,词人赋予了衡阳雁足够的乡思旅愁,之后愁怀倾泻,形单影只,乡音无,其谪居之凄苦,可以想见。


黄庭坚得知少游去世,一时难掩心中悲凉,“少游醉我创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


后人为了纪念秦观等唐末诗人词人,特意在回雁峰建起回雁阁。主阁高三十五米,四层四棱,顶部重搶如雁张翼,底部七十二根支柱,寓意南岳七十二峰,南北两侧有听瀑亭和揽翠亭相依。

从回雁阁到山顶,远眺湘江乃一片平地,即潇湘古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雁群在此栖宿、觅食、嬉戏,度过冬日。


北宋诗人、画家米芾曾赞道:“阵断衡阳暂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无缯缴,又被孤城画角催。”


回雁为历代文人名士所铭记,唐代的王物、杜甫、刘锡、柳宗元到此赋诗,宋代的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秦观均到此觅句。北末理学家周敦颐成长于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生于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勃曾在《滕王阁序》赋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无数文人迁客于此咏叹……


采写:今日女报/旅行杂志记者

编辑:谭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