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宅变身美术馆,带萌娃去上一堂“民间艺术课”

凤网 2024-07-11 阅读数 7757    赞 8

微信图片_20240712194959.jpg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冯晓雅 实习生 鲁灿

暑假已至,溪上美术馆迎来了各个学校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院内荷花盛开,果树繁茂,明媚的阳光打在古香古色的房梁砖瓦上,学生们有序地忙着手头的事情,不时有参观的游客,雷家媳妇秦香穿梭在馆内的各式藏品之中,微笑地介绍着它们的前世今生……

这已经是秦香嫁到常德澧县甘溪滩镇的第15年。她和丈夫雷亮、大哥雷鸣一起,把只有几间房的祖宅改造成了一座美术馆。2020年,溪上美术馆被纳入常德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如今已成为不少家庭慕名探访的“民间艺术大观园”。

“把空间归于质朴,把孩子还于自然,他们就会自发地与一方水土水乳交融,并自然成长。”秦香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一间祖宅,串起五代人的前世今生

溪上美术馆的前身,只是村民眼中普通的几间老房子,经过雷家兄弟与秦香的努力,如今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开始是婆婆不想在城里呆,想要回乡下找个地方养老,于是全家决定把祖宅进行修整,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持续到今天。”秦香回忆,为此她放弃了北京的“铁饭碗”,变卖家产回到了甘溪滩镇,带领全家扎根乡村,用16年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溪上美术馆。于她而言,这是一条颠覆人生的道路,也是一条向阳而生的坎途。

微信图片_20240712194953.jpg

从一开始简单的收集民俗器物,到厘清南部中国民俗文化的脉络,在溪上美术馆从无到有,从单薄到丰满的过程中,她在乡下出生的一双儿女桐桐和小辣椒成为彻头彻尾的乡里娃……“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及乡土传承,能唤起我们血脉中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去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在溪上美术馆展演,让全家人感慨万千,“听婆婆讲,我们的外公田化万就是澧县荆河戏九华班的台柱子,唱武生的,唱念做打样样在行,戏班演出时候,他一出场就会引来台下欢呼……”时光荏苒数十载,外公已经作古,荆河戏重新走进溪上开演,在这一声声古老久远的唱段中,文化在这一刻完成了传承。

溪上美术馆的建成三人各有分工,大哥雷鸣负责规划拿总,秦香夫妻则负责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到实处。溪上的工匠都是民间匠人,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传统的木匠、漆匠、雕匠、瓦匠、装裱匠等等,在溪上都能见到他们的作品,“最多的时候,家里有30多个工人跟我们同吃同住,桐桐跟小辣椒对他们的工作也是司空见惯,拿木板、和泥浆、做篾工、刻木雕、刷颜色等等,都变成了他们的体验游戏。”

除了建设、整理、展陈、传播及运用,三人团还努力挖掘着常德本土的民间艺术,希望能把溪上美术馆打造成为集建筑、园林、文博以及活态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文化综合体,让其能够成为文化振兴和精神脱贫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40712195016.jpg

甘溪滩镇是常德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保护较好,其中傩戏、皮影戏、汉剧、渔鼓、说鼓、舞狮、道教科仪等民间曲艺仍常见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熬糖、煮酒、制茶、打豆腐、做腌菜、竹编、纸扎等传统手艺赓续百年、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全镇不少老年人依然能够演奏或操持传统技艺,这些活态非遗与溪上美术馆的展品形成呼应。“很多人看到溪上的那栋很周正的老屋,就断言我们的祖上一定是个地主,其实它当年的主人,我们的老外公只不过是个铁匠,一个很受尊重的手艺人。”手艺里面有中国人的智慧和良心,是最宝贵的财富,尽管守住它们很难,但是秦香他们一直在为此努力。2021年,他们组织周边十里八乡的的老“花儿匠”,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近百件精美的纸扎作品。“后来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田间地头,放在自然旷野,办了一场特别有意思的公益艺术展,也为他们留下了最后的影像记录。”秦香告诉记者,“手工艺术品难以保存,我们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能看到它们,感受到本土民间艺术的魅力,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

如今,历经十六年的艰苦筹建,溪上美术馆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收藏体系,成为了湘西北地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固定在建筑之上的木雕、石雕等不可移动藏品就有近3000件,陈设在各个展厅、回廊及院落里的中国古代木雕傩戏面具、造像、绘画、家具、瓷器、竹编等可移动藏品有近万件。”秦香介绍道。 

自然+民俗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溪上美术馆欢迎孩子们来探索、学习、玩耍。”自从做了美术馆的“大管家”,秦香最近的工作从幕后转到台前,在镜头前缓缓介绍起美术馆能提供的资源,这些都是溪上美术馆暑期研学课程的内容。

微信图片_20240712195024.jpg

2021年,随着美术馆开馆迎客,原本只供一家人生活的“雷家大院”,渐渐在朋友们的“撺掇”下有了客房、餐厅。慢慢地,大家纷纷慕名而来,更有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带孩子们来体验参观的家庭。“2023年我们在美术馆开设公益美育讲堂期间,有位从烟台多次来访的爸爸,特意给家里的3个孩子请了5天假,他说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来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这次旅程比上课更重要。”秦香笑着说。

微信图片_20240712195019.jpg

一开始,将公益课堂搬入美术馆只是应镇上小学的邀请,给山里的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美育课。考虑到孩子们太小不一定能读懂藏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她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他们对建筑、器物以及细节的观察、体验,带他们走进山水田园,去感受夯土墙、小溪流、风雨桥以及各种各样的门洞。秦香告诉记者:“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想象力就是最珍贵的宝藏,他们画傩戏面具、建筑制式,甚至能在一草一木中都找到灵感。”

这些年,为了保证研学课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秦香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面具写生、民间绘画、民艺欣赏等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独创性课程,课程结束后就在院内因地制宜地给他们办一场展览。来打卡的孩子们多了,桐桐和小辣椒也逐渐成为了小小“讲解员”。“家里有一把民国时期的老椅子,折叠过来能变成了一副小梯子,反过来又会变成一个凳子,桐桐最喜欢带小朋友演示椅子的‘变化魔法’,还能一一向他们介绍她觉得最有特色的傩面具。”

微信图片_20240712195026.jpg

除了参观藏品,对孩子们来说,美术馆附近的户外体验也成为了他们的最爱。桐桐和小辣椒两个土生土长的“小孩王”更是变成了孩子们的领头羊,“打野、登山、溯溪……什么都玩!小辣椒能带着孩子们去山上采笋子、摘果子,桐桐会招呼小朋友们一起包包子,还会比赛谁包的又快又好。”

“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去看山林、田园、建筑,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甘溪滩镇,秦香希望孩子们在溪上美术馆里能够放下包袱,全身心地走进山水田园的意境,感受古人的审美趣味,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编辑:陈雪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