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湖湘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他们逐梦乡村,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今日女报/凤网特策划推出“新农人 兴农人”系列报道,关注新农人中那些优秀女性,看她们如何用聪明才智,在广阔的沃土之上谱写精彩人生。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走进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很多人发现沿途房子的外墙都是白色,墙上的“苍山洱海”“风花雪月”彩绘,以及村部前方的照壁,让人误以为到了云南大理。
“村里正准备在3月底弄一场桃花节的活动,还可以体验白族扎染制作、品味白族三道茶、欣赏白族歌舞……欢迎你们来啊!”3月20日,云南白族女子张丕和在接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采访时,一开腔就立马为桃花节邀客。
一个云南人为何这么热心为湖南的一个村子做推广呢?
其背后的故事关乎一个父亲的承诺、一段跨越700年的民族情谊、一个家庭跨越1500多公里的爱心。
为了父亲的承诺,跋涉1500公里
“10年前,我们周城村就和合群村结为了姊妹村。当年,我父亲就跟合群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说,如果有需要,周城村随时可以安排人过来传承白族文化。”3月20日,身在湖南省桑植县的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村民张丕和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张丕和的父亲叫张全金,是周城村的党总支书记。周城村有着“中华白族第一村”之美誉。20世纪80年代,经走访调研,湖南省民委等部门认定桑植白族与大理白族同根同源。“700多年前,我们祖上就是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
2012年,桑植合群村与大理周城村结为“姊妹村”。10年来,两村往来密切。近年来,周城村党总支按照“强党建、兴文化、树新风、促振兴”的思路,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因为合群村的一些村民对白族文化了解还不够深入,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去年5月,钟白玉和几位村民代表一起,再次走进周城村实地参观学习。张全金说:“不如让我女儿去合群村,帮助传承和推广白族文化。”
在张全金看来,女儿张丕和从小受白族文化熏陶,是支援建设合群村的合适人选。
“我从小就会刺绣,在村里开店销售白族文化特色的服装和文创产品。”张丕和告诉记者,“我之所以愿意来,一是因为父亲的承诺,二是因为我自己也愿意来传承白族文化。”
张丕和的决定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去年6月,张丕和与丈夫杨水银一起到了桑植县合群村。
“刚开始,我以为大概两个月就可以完成,到了合群村后才发现要做的事情并不少,两个月根本完不成,可能需要几年,便考虑长期待下来。”张丕和和丈夫商量,把自家在云南的店暂时关了,劝说大儿子辞职来桑植,还把小儿子带到桑植来上学。
传承白族文化,她不遗余力
“文化要传承,必须手把手。”“我们两村如兄妹一般,更要像乡村振兴工作队一样,扎根在村里。”到了合群村后,张丕和牢记父亲的叮嘱,主动担任村里的文化顾问,协助合群村打造白族文化项目,系统性地向村民教授白族音乐、舞蹈等民族艺术,传授白族扎染、三道茶技艺,传承民俗文化。
就像一些少数民族有拦门酒、酥油茶等不同的迎客美食一样,白族也有属于本民族的迎客美食——“三道茶”。
在明代,喝三道茶已是白族人民欢庆、迎宾的一种礼仪。徐霞客到云南大理时就在游记中记载了白族三道茶。2022年11月29日,“白族三道茶”项目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的子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白族三道茶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征,深受白族人民喜爱。
“我来合群村的时候,听他们讲,以前村里的第三道茶有三个鸡蛋,有客人反馈说,吃了三个鸡蛋就吃不下别的了。”张丕和笑着介绍,在周城村,第一道茶苦,第二道茶甜,第三道“回味茶”则是以蜂蜜加花椒、生姜、桂皮煎茶,又麻又辣,又苦又甜,正如人生境遇,有高低曲折、顺境逆境,富含人生哲理。
很多村民尝了张丕和制作的三道茶后,都忍不住连连叫“好”。
在合群村扎染工作室里,张丕和手把手教了20多名本地妇女学习扎染。“白族扎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经过绘图、制版、印刷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做出精美的扎染手工艺品。
“张家界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要让白族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张丕和说,在周城村,游人们可以参观白族文化展览、体验扎染技艺、购买扎染制品,相关旅游商品的销售十分理想,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展产研学售”的一体化格局。
同时,她根据张家界本地特色,在绘图中添加了娃娃鱼、白鹤、“合群欢迎您”等图文字样。
“学了扎染后,妇女们不用出远门就有地方上班赚钱,大家都高兴。”合群村村民王礼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晚上,张丕和经常教10多名妇女学习白族舞《霸王鞭》。《霸王鞭》是白族民间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节正月”“田家乐”等民俗中存在,而且经常在建房、嫁娶等喜庆时刻表演。“只是学起来,并不容易。”
“没想到她比我们合群人还合群。”钟白玉告诉记者,张丕和很快就跟村民打成一片了,不仅教扎染、《霸王鞭》,还教敬酒歌,而且结合白族文化和当地的红色文化编成歌曲。
很多村民感叹:“原来我们白族有这么多好的文化。”
互怀感恩之心,打造湖南“大理”
很多时候,在张丕和忙碌时,她的丈夫杨水银也忙着为村里修建照壁。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的主要建筑风格,其中,照壁能起到构建私密空间、遮阳挡风的作用。通常,照壁低于正房但高于两侧相连的院墙,照壁墙上的题字,讲究文化底蕴和教化作用,内容一般为四字,饰以泥塑、花草、彩画等。“一般通过题字内容知道这户人家姓什么。比如,我丈夫姓杨,家里照壁一般题‘清白人家’‘清白传家’等,因为‘清白传家’出自东汉时期杨震的故事。”张丕和介绍。
为了修建原汁原味的白族传统照壁,张丕和和丈夫请来老家的工匠亲自修筑,连建筑材料青瓦和大理石都专程从云南运来。张全金更是把家里收藏已久、价值高达10余万元的两块大理石也一并寄了过来,并提前加工成适用的圆形。对此,村民们很是感激。张丕和的大儿子杨树春则帮着父母打理扎染工作室,或者修建照壁。
“这里的干部、村民对我们都非常好,我非常感谢。”张丕和说,钟白玉把她一家安排住在自家的房子里,她的小儿子成功转学在当地就读,“去年来的时候特别热,我们修建照壁时,村民们就主动给我们送来西瓜。还有一些村民给我们送来了辣椒、白菜、萝卜、腊肉等”。
钟白玉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丕和有耐心、教得很认真,“最让我感动的是,她为了来我们合群村传承白族文化,把自己的店子关了,一家老小都来到村里,而且,因为太忙,她没有时间去照顾饮食生活不习惯的小儿子,只能让他吃食堂”。
“我希望把家乡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带到合群村来,让游客来到合群村就像来到大理。”张丕和说。
编后: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有人从云南的苍山洱海跋涉千里来到湖南乡村,也有人从湖南跋涉千山万水到新疆。
2020年9月,在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牵线下,新疆吐鲁番市多个乡村与湖南省的红色传统村、民族团结进步村、经济强村结对共建,有效推进了吐鲁番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今年3月左右,湖南和新疆两地再次确定了吐鲁番市9个社区与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8个社区结对共建。
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像张丕和一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指示精神,同心同力、用心用情、共建共享,用自己的汗水、年华,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团结就是力量。无惧山高水远、不怕路阻且长,只要56个民族凝聚起合力,守望相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能顺利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一定会长盛不衰。
编辑:唐天喜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