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益阳苏溪村民写258篇作品礼赞家乡

凤网 2025-04-07 阅读数 123820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春日正好,村里花开了。”近日,来自益阳市安化县清塘铺镇苏溪村的农民诗人在网上发布视频,邀请大家春天去苏溪村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新篇章。

近年来,苏溪村村民共同创作了一本诗文集《秀美苏溪》。这本诗文集收录了该村村民创作的258篇诗歌、对联、散文等题材的作品,从春耕到秋收,从茅草危房到砖瓦新宅……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风采,书写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image.png

安化县首批博士村

“银杏千年意气昂,苏溪秀美似苏杭。乡村富庶高歌奏,翰墨书香育栋梁。”

——龙艳萍《为苏溪点赞》(选自《秀美苏溪》)


每当第一缕晨曦唤醒黎明时,位于苏溪村的魁星墙便开始散发着光芒。

长40多米的魁星墙上贴满了村里11位博士、34位硕士的照片、毕业学校以及工作单位等信息,他们的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

“周辛,女,苏溪村大湾组人,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就职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吴谷丰,男,苏溪村白果组人,华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被引用1300余次。”

“周慧,女,苏溪村曹家片区排上组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硕士,毕业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刘澳琴,女,苏溪村光荣组人,中山大学硕士在读。”

……

“魁星,就是文曲星。”站在墙前,苏溪村党总支书记邹文辉自豪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村里有一棵240年历史的白果树,相传为乾隆年间安化县令余肇锡所栽。后来,村民们将此树比作魁星,凡有子孙参加科举,均会到此树前祭拜,以期高中。苏溪村好学之风也一直流传下来,除11位博士、34位硕士外,目前全村还拥有181位学士。在去年,该村成为安化县首批授牌的4个博士村之一。

苏溪村地处偏僻,全村829户居民大都生活在海拔500-800米的山上。

“村子偏远,以前不通火车、高速,村民们都相信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4月1日,苏溪村党总支副书记毛关达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魁星墙上,他印象最深刻的名字是刘龙伟。

刘龙伟有四兄妹,家境贫困。“我至今还记得,当年靠着一双腿,走到近40公里外的老县城读高中。”刘龙伟回忆。

毛关达补充说:“有一年下大雪,刘龙伟返校时依然是走路,从早上8点走到下午4点才到达,却是班上第一个返校的。”

1995年,在老师和村民的帮助下,刘龙伟考上了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后来就职于广东一家国企。

2017年,刘龙伟号召村里一众乡贤成立了“苏溪教育基金会”,对考上重点高中、本科和研究生的本村学子给予奖励。

“对于考上普通高中的困境学子也有奖励。”毛关达介绍,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奖励优秀学子40人,43名学子得到资助,其中为本村优秀大学生发放奖学金28.13万元。

image.png

2023年和2024年,苏溪村分别举行了“博士之家”“硕士之家”集中授牌仪式。“尤其是2023年,我们请了乐队,敲着锣、打着鼓把牌子送上门。”毛关达告诉记者,当时引起了众多村民围观、讨论。

“平均四户一个本科生,十五户一个研究生。”优秀传统在村里流传,也在刘龙伟家延续,他儿子去年考上了中山大学,他侄子前年已在厦门大学就读。

在邹文辉看来,挂在大门上的荣誉和拿到手上的奖励,能让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不断延续。

2024年,村里又建起了魁星墙,“考上硕士和博士,就能上墙”。

“魁星墙上,每个人的信息都单独用一片瓷砖呈现,能够流传久远。”毛关达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魁星墙位于村民们经常聚集跳广场舞、进行体育锻炼的白果树文化广场,孩子们也常在这里玩耍,“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激励更多孩子崇善向学”。


集体经济收益步步高

十里苏溪终变样,致富祛贫意志坚。年年捷报传。

——张益丰《破阵子·苏溪村采风》(选自《秀美苏溪》)


在苏溪村,“崇善向学”的文化氛围也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当下,正是赤松茸的采收季。苏溪村志武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邹志武站在田间,手法熟练地抓住赤松茸根部,轻轻一拔,便让一颗颗肥硕的赤松茸破土而出,“跳”入箩筐。

“今年的赤松茸长势不错,感谢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邹志武边采收边感慨。

2021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回乡创业的邹志武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开始了赤松茸的种植之路。赤松茸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生长周期短、出菇期长、种植效益好。2023年,合作社种植了6亩赤松茸,2024年扩大到11亩。

有了邹志武的成功案例,苏溪村的食用菌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image.png

苏溪村两委通过“文化+特色产业”的模式,邀请相关产业的专家和本村的博士、硕士对村民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开展了办公软件和音视频处理软件培训、视频直播带货培训、种养培训、家政工作培训等,引导村民成立了9个合作社。

与此同时,苏溪村注册了“美苏溪”商标,供村里农产品共同使用。其以苏溪村的特色农副产品为载体,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如村里历史悠久的白果树、古石桥,以及深厚的耕读文化等融入产品设计和包装之中,助力产品销售。

这样一个承载着乡村记忆和文化的符号,果然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苏溪村的赤松茸、稻鱼米、小籽花生、黄精茶、高山蔬菜、纸包腊肉、黑茶等农副产品深受市场喜爱,村集体经济的年收益从几年前的1万多元一步一步升到约30万元。

村民也纷纷受益。60多岁的吴平均在家带着孙子孙女,每天送完两个小孩上学后,她就去志武农业合作社做事,比如摘赤松茸、锄草等等,每月能赚约3000元。


“有女不嫁苏溪冲”成过去式

看村乡巨变,青山隐隐;高楼林立,喜气洋洋。幸甚家园,保持生态,敢写新篇换旧章。

——罗新初《沁园春·秀美苏溪》(选自《秀美苏溪》)


“陈爷爷,我们来了!”

今年3月1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习惯于这一天理发,希望带来好运。苏溪村的巾帼志愿者毛再粮和同伴们在志愿队队长胡任美的带领下,来到村里的五保户陈留生家里,帮他理发、打扫卫生、洗衣服、挑水、装太阳能灯……

陈留生已经70多岁,因为生病,多次住院,生活只能基本自理。看着志愿者们忙前忙后,他激动地说:“我年纪大了,没办法回报你们,只能说声谢谢了!”

当天,志愿者们服务了村里的10多个老人和3个孤儿。

“苏溪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我们不断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邹文辉介绍,近年来,村里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环保、助老、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引导村民注重家庭美德、传承优秀家风。

同时,村里还通过召开屋场会、查询历史档案、走访高寿老人等方式,全方位挖掘苏溪故事,梳理编写近3万字的《苏溪志》,提炼出“好学”“尚学”“善学”的文化传统,并将之融入村庄建设和村民生活。

近年来,苏溪村村两委和湖南城市学院驻村工作队定期在村里开展文艺晚会、春联义写、广场电影、广场舞等文化活动,修建了白果树文化广场、诗词墙、魁星墙、口袋广场等文化设施,办起了拥有近4000册藏书的苏溪村农家书屋。

image.png

如今,村里的白果树、诗词墙、魁星墙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在湖南城市学院等单位的号召和帮助下,村里邀请梅山诗社、县诗词协会到村举办诗词培训班,创作了《爱我苏溪》村歌,并发动村民拿起笔,写身边的人和事。

最终,汇聚了258篇村民创作的诗歌、对联、散文的《秀美苏溪》出版。“我一个高中文凭的人没想到有一天能有作品成书。”毛关达开心地告诉记者。

《秀美苏溪》一书中记录的,不仅是苏溪村从春耕到秋收的点滴,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邹石太就忍不住在《话说苏溪》一文中写道:惜往昔,有女不嫁苏溪冲;看今朝,谁人不说苏溪好。


编辑:喜之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