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石榴结籽,湘疆同心。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湖南省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第26年。从洞庭之南到昆仑之北,湘女把湘绣的细腻绣进大漠的辽阔,把辣椒的热烈融进雪岭的苍茫;把书卷的墨香带进戈壁的教室,把听诊器的温度带进牧民的毡房……她们把“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化作“扎下根、开出花”的戈壁传奇。
为记录相隔3000余公里的湘疆情,今日女报/凤网特别策划“花开湘疆”系列报道,循着湘女们的脚印,听驼铃与书声相和,稻浪与麦浪交响,花儿在湘疆绽放。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江昌法 实习生 岳骄阳 邹诗宇 图/受访者供图
7月12日,胡巧萍正打包着物资,为与湖南相隔3000余公里之外的新疆孩子们筹备第二间“艺术小屋”——那里,便是融合着湖湘书法与西域美学的特色教室。
胡巧萍是湖南湘江新区博才阳光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如今也是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一中学挂职副校长。从2021年创办“云课堂”到2024年的援疆助学,她用爱连接湘疆,用故事印证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融。
正如胡巧萍所说:“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就是教育工作者最璀璨的勋章。”
胡巧萍
从湘西到新疆:她与支教结缘
与新疆正式结缘前,胡巧萍已在湘西坚持送教14年。2010年夏天,她辗转8小时硬座火车再换乘2小时颠簸的面包车,终于抵达湘西凤凰县禾库村雀儿寨。
支教期间,她为孩子们带来音乐、剪纸、绘画等艺术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新窗户。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渴望,深深打动了她。
胡巧萍在课堂上耐心指导学生们。
第二年,胡巧萍如约而至,带来了书本和文具;第三年,捐赠了100套课桌椅;第四年、第五年……这一坚持就是14年。14年间,她累计投入40余万元,资助困难学生10余名,并在湘西19个村小建立图书角,惠及学生8446人次。
湘西送教的经历,让胡巧萍更坚定了将湖湘文化送到祖国边疆的决心——用艺术搭建各民族的沟通桥梁。
从传递到创新:云端美育课堂的三年坚守
2021年,在湖南援疆教师何静的牵线下,胡巧萍与吐鲁番市高昌区第四中学取得联系。学校邀请她通过云端为孩子们上一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
胡巧萍决定以《别样麓山红》为主题,将湖湘红色文化、人文特色与传统剪纸艺术相结合,讲述长沙岳麓山和湖湘革命先辈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剪出各具特色的枫叶。“我想孩子们不仅学到美术技能,更要从中传承红色基因。”
胡巧萍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教学。
在云端课堂上,不仅有吐鲁番的学生,还有湖南的孩子共同参与。胡巧萍至今难忘那个特别的互动环节——让孩子们用拼贴艺术共创一幅作品,新疆的“吐”字与湖南的“湘”字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时,胡巧萍瞬间红了眼眶。这正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完美诠释。
三年来,胡巧萍借助信息技术,结合高昌区第四中学学生的特点,开发了一系列融合湖湘文化与美术的思政课程,让孩子们在云端享受别具一格的美育体验。
从爱心到暖心:62箱物资背后的接力
在开展云端美育课堂的过程中,胡巧萍还把爱心撒到新疆,为孩子们改造出一间专属美术教室。
2023年8月,胡巧萍看到当地学校设施简陋,竟没有一间像样的美术教室,她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为高昌区四中改造一间专用美术教室。
在设计过程中,胡巧萍坚持让学生们全程参与。从测量到空间布局,从椅子选材到墙面装饰,每个细节都由学生分组负责。“我要让孩子们成为教室的主人。”胡巧萍说。
胡巧萍与学生们开心合影。
2024年3月8日,胡巧萍带着自费购买的书桌、柜子等62箱物资,抵达吐鲁番。还特意请了一周假布置教室。这一天,刚好是国际妇女节,意义非凡。
大家分工协作,越来越默契。有的拿着螺丝刀组装桌子,有的清洁墙壁和地板,有的负责在墙上粘贴装饰贴纸……齐心协力下,仅用一周的时间,一间美观实用的美术教室便崭新亮相。
胡巧萍相信,这间教室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第二间、第三间……
从实践到传承:美术教室里文化润疆
把教育和文旅相结合,是胡巧萍一直在设想的教学方向。
2024年8月,她来到高昌区第一中学后,策划了杏花节户外实践课程。
胡巧萍将透明画布挂在杏花树上,鼓励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出眼中美景。她还联动摄影老师指导学生拍摄杏花特写,邀请生物老师讲解杏花的结构与生长规律,这种跨学科的户外教学格外生动。
杏花节户外实践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特别喜欢,每节课都深受欢迎。”胡巧萍笑着说。
“教育援疆不仅要当好老师,更要培养永不离开的教师队伍。”除了承担两个班教学任务,胡巧萍还主动担负起培养年轻老师的重任,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课余时间,总能看到她带着青年教师磨课的身影。
“希望的种子就像新栽的树苗,一旦扎根,就会连成抵御风沙的森林。”胡巧萍说,“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未来,我要用美育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各民族的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编辑:徐珂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