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艺赋能,她让少数民族“花衣”变身时尚单品

凤网 2025-10-22 阅读数 38988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唐天喜 

2025年“金种子杯”创业大赛决赛现场,21岁的怀化学院学生黄粞滋身着融入苗族贴布绣的服饰站在台前,胸前“花开富贵”的纹样随她的讲述轻轻晃动。她带领团队打造的“数艺赋能吾昔花衣”项目,最终斩获银奖。

“这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能穿在身上、送进生活的文化。”作为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2022级学生,黄粞滋和团队正打破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孤守玻璃后”的困境,让这些“老花衣”变成年轻人愿买单、绣娘能赚钱的“活资产”。

 

博物馆与村寨的双重触动

黄粞滋与民族服饰的羁绊,始于两次难忘的“看见”。

2022年高中毕业后,她随侗族妈妈前往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当地博物馆内,一套精美的侗族服饰隔着玻璃展陈,当时馆内游人不少,却鲜有人驻足观赏。“阿婆小时候绣的衣服也是这样,好看却只能压箱底,这般美丽却无人问津,实在可惜。”这一幕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如何让这些“花衣”走出博物馆?

黄粞滋在调研民族服饰现状时与绣娘交流。

她真正坚定创业想法,是在2022年大一时的村寨调研中。跟着学院老师走进湘西民族村寨,她看到绣娘们自费开办工坊,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绣出精致服饰,却因“绣一月仅一件,价高难售”而愁容满面。“有位绣娘说,想多赚点钱供孙子读书,又不想离开家。”摸着绣娘手中未完工的布料,黄粞滋突然明晰:创业不只是卖衣服,更要让非遗“活”起来,让绣娘“富”起来。

“数艺赋能吾昔花衣”项目从起步就带着“破局”思路。团队整合多专业力量:产品设计专业同学负责纹样重构,视觉传达专业同学设计包装,财务管理专业同学核算成本。年轻学子的创意,让“老手艺”生出新花样:用3D数字打印技术复刻手工花丝工艺,降低制作成本;开发“苗族灯包”,包内藏着小灯,夜晚可作床头灯,旅游时晚上逛街,小灯一亮相便引来路人追问;推出花瑶挑花温变女包,温度升高时,包身花纹从鲜艳转为素雅,靠新鲜感吸引年轻消费者。

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参加32次国内外展播,2024年销售额突破248万元,还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40万元引导性投资——这是怀化市本科院校首个获该基金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我们在怀化嬉麓非遗特色街区、绣娘家附近景区设了售卖点,让绣娘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黄粞滋说,目前团队已带动一批绣娘就业,“不只是让她们当‘执行工人’,后续计划教她们设计,让绣娘也能参与创意环节”。

 

开发AR试衣小程序破网购痛点

在黄粞滋看来,“吾昔侗景”系列真皮手机包是团队的得意之作。包身用侗族服饰纹样绣出两个小人,赋予“跋山涉水来爱你”的寓意,200多元的定价亲民,不少人买去送给伴侣,“比普通礼物更有心意”。

这款手机包在第二届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上一经亮相,就被围着询问购买方式。“当时走展台的不是专业模特,都是团队里的同学。”黄粞滋记得,有位女生走秀后说:“没想到自己设计的衣服能被这么多人喜欢,激动得一晚上没睡。”

不过,创业路上也有新难题。在微信群销售时,顾客常问:“模特穿得好看,我穿会不会显胖?”黄粞滋发现,网购民族服饰的“买家秀难题”比普通衣服更突出——传统服饰的版型、纹样有特殊性,单看图片或模特展示,很难判断是否适配自己。“要让‘花衣’走进更多人生活,得先解决‘看得见、试得准’的问题。”

于是,开发AR试衣小程序的想法应运而生。“不是跟风做科技,是真的为了解决痛点。”黄粞滋介绍,团队已有成员投入研发,目前仍面临部分技术难题,“后续想联合数字与计算学院学生,加上场景试衣功能——比如用户选一套侗族服饰,既能看到在凤凰古城石板路穿的效果,也能预览搭配牛仔裤、外套的日常样子”。

尽管挑战仍在,但学校与老师的支持让黄粞滋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学校的3D数字打印实训室、服装设计实训室,对我们完全开放,我们能在里面打磨样品、讨论设计。”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后,办公室免费使用,老师还在企业运营、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少数民族‘花衣’不是老古董,是能穿在身上的文化。”黄粞滋的话语里,藏着让非遗传统与现代生活共生的期待——让少数民族“花衣”走出玻璃展柜、走出深山村寨,成为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绣娘手中的“活资产”。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