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金庸”成为一件快速消费品……

凤网 2008-10-07 阅读数 325300

  金庸写过很多武侠小说,却从来没写过电视剧剧本,据闻央视《武林大会》节目正在力邀金庸出山,以10万元一集的价格邀请他创作电视剧剧本。对此消息金庸本人未予回应。

  金庸没回应是正常的,即便回应了,答案也只有一个,“不可能”。从年龄看,金庸先生已有84岁高龄,而编剧是众所周知的体力活,让他老人家

  修修改改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哪有精力给一个剧组另起炉灶?从江湖地位看,金庸乃一代武侠宗师,在武侠小说领域,乃殿堂级人物,对电视剧这档子事,能给面子挂个顾问的名就不错了,哪有功夫亲历亲为去做小弟们做的事。至于高稿酬,更对金庸没什么诱惑,他的小说影视改编权交给张纪中,才不过象征性地要了1元钱。

  所以,“让金庸当编剧”这个事情,只能是相关人等灵光一现的“策划”,纯粹的不靠谱,可行性基本等于零。不过,这件事情侧面也证明,消费金庸正在成为文化娱乐界流行的一个现象。比如山东刚刚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的祭文便是邀请金庸撰写的,祭文形式是四字一句,半文言文的汉赋体,内容包括抗震救灾、奥运、仁爱、环保、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网上当时还有过一阵争论,祭文应不应该请金庸来写,现在看来他真的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在目前仍然在世的几位重量级文化偶像当中,也的确属金庸最为朝野皆知了,能将祭文写到各方都满意,大概也只有金庸等几人能做到。

  大家喜欢消费金庸,前提是金庸先生是位入世的人,乐意被大家消费。在金庸频频造访内地的那几年,他和IT人士西湖论剑,和北大学子未名湖边切磋“侠之大者”,被聘为大学文学院院长,招博士生……出席社会活动之多,堪比娱乐明星。作为深受读者尊重的作家,金庸永远是一身正装和满脸宽和的微笑,他的谦虚和谨慎也时时体现在个人言行里。比如在2008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金庸说,“我是来这里虚心求教的。我把小说做了几次修改,有缺点或不好的地方,希望各位多批评指教”,“里面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告诉我,我记下来后会改正”。金庸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那些急于成为大师的文化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作为被研究的对象,金庸的作品已经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经典,包括小说中的错漏和遗憾,哪怕作者本人改动和修正一下,都会惹得读者不满,金庸小说,不再仅仅属于他个人。但晚年的金庸偏偏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对自己的15部小说缝缝补补上,并以鲁迅所言“好的小说要修改五十次”当挡箭牌,称要将修改不断进行下去,十年后仍要对全集进行大修一次。这对那些固执且守旧的读者而言,实在是个心惊肉跳的消息。不过,金庸可以一次次修订重新出版,读者可以拒绝买单,报纸上的消息说,修正版金庸小说并不好卖。

  曾有人评论说,金庸不断修改自己的小说,是从出版社之意,为了博个噱头好多卖书。作为消费金庸大军中的组成部分,出版社这样做无可厚非,市场的反馈不好,不是金庸的金字招牌失色了,而是传统的武侠小说正在为年轻人所厌倦。如果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开始连载算起,金庸的小说已经红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的网络上,流行的是所谓的新武侠、剑仙小说,作者是年轻的80后、90后,从故事到文风,武侠小说已经改朝换代,虽然金庸的小说是经典,可在追求速读的网络时代,即便尊贵如金庸者,也不得不面临读者流失的尴尬。

  所以,以图书的方式消费金庸,已经是最基本也是最落伍的了。目前流行的消费金庸的方式是,成立金庸书院,建立各种金庸小说的研究会,花点儿心思请金老出面捧个场,请金庸写篇千字文……这一切的目标在于,以人工的速度,把一位作家快速地经典化,以满足大家崇拜偶像的愿望,然后大家再从中各取所需。但金庸和金庸作品的价值真正被市场体现出来了吗?未必见得,金庸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是影视改编的一座富矿,但我们近些年看到的改编作品,尽是怎么糟蹋怎么来,只是委屈了中庸的金庸,每次都十分给面子地说满意、基本满意、很满意……

  一位懂得说满意、从不抱怨和不满的金庸是大家所需要的,一位每天乐呵呵像个寿星的金庸是大家都需要的。金庸笔下曾经英雄辈出、肖小无处藏身的风云江湖,如今俨然一幅高挂在墙上的喜庆年画,只是,我们该把金庸当作一位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大隐于市的侠客呢,还是把他当作一位晚年四处观光考察接受官员名流奉迎的离退休老干部?作为消费金庸的既得利益者张纪中,对金庸作品挥起了最后一刀,《倚天屠龙记》成为张版金庸剧的最后一部,但消费金庸的热潮,分明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