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1938年——),湖北武汉人。外电把吴仪称为“中国铁娘子”。谈判桌上,她给外界留下坚韧、果敢,而又不失机敏、开放的形象。她行事刚柔相济、明快干练,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三位女性副总理。
1988年,技术员出身的吴仪步入政坛。
20年来,国家在部分领域出现棘手问题时,吴仪的身影时常会出现。
在中美知识产权和入世的谈判桌前,在防治非典、艾滋病的指挥部里,在国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吴仪总能交出分数甚高的答卷。
在她离开政坛之前,她希望人们忘记她。但是,只要回顾那一段段过去不久的往事,人们会发现,吴仪身影早已深深地嵌入历史。
企业家转身副市长
1986年,北京燕山石化各分厂的厂长接到了一份民意测评表。
测评表来自中组部,测评的内容是,吴仪如果出任政府领导人,可以分管的领域。
据说,在她可能分管的领域,除了她擅长的工业,在科技、公安、文教等的选项上,分厂厂长们都打了勾。除了农业,他们开玩笑说,“谁让她分不清韭菜和小麦、玉米和高粱呀,否则农业她也能管”。
这份民意测评表,可以看出同事们对吴仪工作能力的认可。
在掌管燕山石化之前,吴仪已经在石化系统工作了20多年,她一步步擢升,拥有从技术员、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到燕山石化副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完整履历。
1988年初,吴仪被提名为北京市副市长候选人,并在差额选举中当选副市长,分管工业和外贸。
如果说26年石化系统的工作经验,使得吴仪在工业管理上已经驾轻就熟,外贸则是她面临的较新的领域。
在担任副市长的头一年,吴仪就住在北京市市政府大楼三层的办公室中。有报道说,当时她给自己订下了第一年不出国、不休假的纪律。
在副市长位置上的成绩,很快给吴仪带来了政坛上的第一次擢升。1991年,吴仪出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这个职务使她彻底转入新的领域。担任副部长的第一年,她就出使美国,临危受命担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中方代表。
这也是她第一次出面解决国家的棘手问题。
对外谈判专家
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前,中方团长突然患病,刚出任外经贸部副部长4个月的吴仪,临危受命替补上阵。
由于当时美国人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强势和国内保护现状,此次谈判的任务极其艰巨。
正是在此次赴美谈判中,一段精彩的对话广为流传,吴仪在外交场合强硬、机智的形象跃然而出。
谈判开始时,颇为傲慢的美方代表先声夺人,“我们是在跟小偷谈判”。
吴仪立时回应:“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新华社时政记者车玉明曾多次随吴仪出访。在他印象中,在吴仪出席的外交和新闻发布会上,时常会有一些刁钻的问题被提出,“我们从来不为她捏把汗,就等她做出精彩的回答”。
1992年1月17日,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吴仪代表中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吴仪因此一战成名。舆论认为,吴仪领导的中国代表团的谈判技巧是谈判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此后的中国入世谈判中,吴仪扮演了积极和强硬的角色。她在谈判中直截了当的作风,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非常谦虚。”新华社时政记者车玉明回忆说,在面对人们的赞誉时,吴仪总是乐于将此归功于国务院的领导和她的团队的努力。
有理有据而毫不示弱的吴仪,也最终赢得了对手的尊重。美国前贸易代表查琳·巴舍夫斯基曾这样评价吴仪:“如果有人要找一位中国的高官来赢得全世界对中国的信任,那个人就是吴仪。同时在中国,她能够在党内和政府内部都有很高的威信,她是一位极其坦率的国家利益的维护者。”
在国际问题上成功“灭火”后,吴仪被派往解决一个国内更棘手的问题———非典。2003年,人们已经不认为把非典比作战争是一种修辞,那就是一场战争。
非典救火
2003年3月,新一届政府组成,吴仪当选国务院副总理。
几乎与此同时,非典开始在中国南方暴发,这种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迅速在全国蔓延。
新一届政府成立18天后,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将中国列入非典疫区。
关键时刻,国务院紧急撤掉卫生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4月23日,吴仪兼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4月26日兼任卫生部部长。
由副总理兼任一部部长,此前并不多。人们对吴仪也抱有极大的信心。
早在4月9日,吴仪在中南海会见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和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成员时,谈及非典疫情,没有使用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在几天前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对外界所说的“有效控制”一词,而是用了“有效遏制”。一字之差,务实的态度已然显现。
同时,吴仪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向当时敢于发言的钟南山院士谦虚问计。钟南山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他当时向吴仪提出,应该整合北京的医疗力量,不能再各自为战。很快,各医疗部门被调动整合起来,卫生部开始每日公布感染病例,北京加快建设了小汤山医院,国务院加紧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SARS被正式列入传染病中。非典开始得到遏制。
两年之后,吴仪回忆自己临危受命的经过时说,“我已是60多岁的人啦,再让我重新去分管一个我不熟悉的领域,哎,我真的压力不小啊!不过,家宝同志当时告诉我说,‘没关系,你先帮我把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给抓好就行’。当时我就想,上就上吧。就这样,我挑起了遏制非典的重担。”
再战艾滋病
在成功遏制非典后,吴仪承担了另一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2004年2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立,吴仪担任主任。
艾滋病虽然不像非典那样传播迅猛,但此前,由于血站管理不善,艾滋病已经在河南等地有暴发趋势,如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在主抓艾滋病防治之初,吴仪即有针对性地高调提出,要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和“血头”、“血霸”。
而早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立前,吴仪已经开始到各地走访,了解艾滋病防治现状。2003年12月份,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见面了。在河南郑州的黄河迎宾馆,吴仪见到了一直在民间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大夫高耀洁。
这名勇敢的妇产科大夫,因为揭露了河南艾滋病的真相———违规血站导致了输血传染———而一度被当地政府视为麻烦制造者。
一向希望从基层听到真实声音的吴仪,没有让当地政府的任何人陪同会见。当吴仪询问说,有教授认为静脉注射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渠道时,高耀洁激动地说:“那是他们在骗你!”
回忆起与吴仪的会面,高耀洁说:“她比北方的乡村干部还容易接近。”
吴仪主动与高耀洁的会面,还为高耀洁带来了更大的空间。高耀洁说,后来河南一名省级领导也评价她为党、政府和人民做了好事。
吴仪与高耀洁深谈了3个小时。两天后,她来到了最早暴发艾滋病的驻马店市上蔡县文楼村,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她也成为第一个到艾滋病疫区的副总理。
2006年3月,国务院出台《艾滋病防治条例》,这部更尊重艾滋病患者的法律,使得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
最好的采访对象
为国家服务多年后,吴仪最终选择了彻底退出。
2007年12月24日,吴仪在出席中国国际商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宣布,她将在2008年两会后退下来,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虽然在此前的中共十七大上,吴仪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已经发出明显的讯号,但是以这种方式宣布退职,还是出乎舆论的意外。在中国,官员的任免去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话题,往往不到最后一刻,不通过权威的官方渠道,这样的信息很难发出。吴仪此举,被媒体解读为,“挑战了中国高官人事的神秘化”。
“她是很直爽的人,这么做符合她的个性。”在新华社时政记者车玉明眼中,吴仪的这一特立独行的举动,非常合理。
事实上,吴仪一贯真诚、坦率的风格,一直被记者视为最好的采访对象。
新华社曾负责外经贸部报道的记者张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1991年,吴仪担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不久,曾召集记者征求意见。“当我说起到经贸部采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把记者当敌人时,吴仪插话说有这么严重吗?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结果全场的记者都举起了手。这一场景对吴仪刺激很大。她当场作出了几项改进措施,并决定以后每3个月由她向记者吹一次风。”
对于国外记者,吴仪从不回避问题。她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一定会留出时间让记者自由提问。
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吴仪与外国记者经典的对答,也帮助人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位传奇的女性。
1992年8月,几名俄国记者对吴仪进行了连珠炮似的提问。
记者:英国有句话:女士们往前走。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吴仪:我正在往前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做高官,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世界经济与科技也在飞速的发展,我必须往前走,才能不落后。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吴仪:一个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另一个是你们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记者:您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
吴仪:我是现实主义者,国家强大,是实干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
记者:我最后再提一个问题,如果您突然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您首先选择什么?
吴仪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垦荒,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