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刀
几年前,虞城县在编女教师王芬因病请假两个月,返校时被告知已经“清退”,档案也不知所踪。5年后,王芬 意外得知,“她”竟一直在县城某高中领工资,起始时间就是她被清退之时。经查,冒领工资的是虞城县信访局 局长夫人、该县统计局职工。此事的最终处理结果是:冒牌“王芬”退回5年来冒领的收入,“免掉”教师岗位 ,仍在县统计局上班;而真正的王芬仍然打零工度日。至于局长夫人是如何“分身”成“王芬”的?至今仍是一 个谜。
假如不是真王芬意外发觉,假王芬真面目至今仍难以大白于天下,尽管这背后并不乏知情者。从新闻来看,知情 者缘于所谓的“种种原因”,或视而不见,或和稀泥。最为滑稽的是,假王芬的丈夫今年升任虞城县信访局局长 ——不知这位能容忍夫人暗地里揩别人5年油水的局长大人,会如何面对每天登门的信访群众,如何切实帮助群 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人民论坛》杂志正就“当今社会‘官’念调查:‘羡腐心态’究竟有多重?”展开调查,从目前结果来看, 61%的调查者认为官场中存在“羡腐心态”。持“羡腐心态”者中,绝对不乏对党纪法规烂熟于胸的人,之所以 “明知不可而为之”,自然离不开他们的社会经验,很大程度上出于对腐败分子风险与回报的综合判断。
王芬被清退、工资被冒领5年一事,虽然知情者众,但事发至今仍遮遮掩掩,其处理结果也让人啼笑皆非。当地 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此的高度容忍,无疑给了不少人心理暗示:贪腐成本与回报悬殊竟然如此之大!这样的大环境 下,“羡腐心态”怎不成必然?!我们不妨设想,如果知情者勇于举报;如果新闻报道后,相关当事人“见光死 ”,“羡腐心态”还有多少生存土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