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王卫迁:一人坚守学校 为学生教书做饭挑水35年

凤网 2013-05-07 阅读数 135938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特约记者唐保和韩章张易清

在临湘市忠防镇新田村的一个半山坡上,有一所学校。学校里有三个年级、22名学生,53岁的王卫迁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

他已经在这里默默守候了35年。

他说他是一颗石子,铺撒在乡间小路上,只要孩子们能通过这条路走上金光大道,他愿再守候下一个35年。

1名老师,22名学生,35年不缺1节课

当记者来到新田村时,远远便看到王卫迁挑着一担水在山坡上艰难地前行——“这真是一个好老师啊!”随行的新田村村支部书记王安武告诉记者,王卫迁教书年年得奖,家长都说他是村里人的福气。

随后,记者便跟随着王卫迁走进了这所乡村“单人校”——新田小学。

王卫迁说,高中毕业后他便开始在新田小学担任民办老师,当时他才18岁。此前这里是一所完全小学,十多年前因撤校合并,老师只留下了他一个。其它学校的教师大都轮换,他却一直没有动。到今年,学校里有22个孩子,由学前班,一、二年级组成“复式班”。

王卫迁身体不好,曾做过3次瘤子切除手术,2次咽喉激光手术,但他从未请过假,只利用寒暑假时去看医生。35年来,孩子们从来没有因为老师而缺过一节课。

6门课,1天6节,1叠尺把高的获奖证书

王卫迁的一天,要做的事情琐碎而繁重。

清晨起来,打扫教室,摆好桌椅,迎接学生。上午8点,开始上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全部由他一个人完成。每天6节课,上完左边上右边,下了课还得盯着孩子们,免得他们“打架逗祸”。常常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周末,他还要做家访,每周一两次。农村孩子接触面窄,见识也少,王卫迁还得想尽办法给他们打开视野。

山后的竹子和芭茅杆都是王卫迁的教学用具。教室后面的墙壁,是他为孩子们准备的“百科园地”。为了给学生“正能量”,他给每个学生准备了“表扬簿”,学生每一点进步都被他收录,每周评选一次。

从素质教育到新课改,因为抽不出空进修,王卫迁就买来相关书籍自学。大学文凭、小学高级教师资格,全都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儿自学取得。

执教35年,王卫迁称得上弟子三千、桃李天下。他的学生有治学有成的,考取了同济、复旦、武大、湖大;也有事业兴旺的,如省政府官员、身价过亿的商人、省级示范中学的校长等。

在王卫迁的书架角落,堆放着他历年来获得的奖状和证书。“优秀共产党员”、“岳阳市优秀教师”、“教学综合测评第一名”、“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名”、“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一名”……堆起来,居然有尺把高。

1个“保姆”,4万元债务,20多年的陪伴

中午休息时,王卫迁要为一些离家远的孩子做饭,当记者问起这么多事,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时,王卫迁笑着说,他有个“校长助理”。

王卫迁的妻子张素娥就是“校长助理”兼“总务主任”,还兼孩子的“保姆”。“除了这些小孩,还有一个‘大孩子’,我就是一个‘义务保姆’。”张素娥称丈夫是“大孩子”,身兼数职的她是学校的“义工”。为给丈夫做帮手,她不能外出打工赚钱。前年,儿子帮她找了一个工作,约有2000元一个月,张素娥有些心动,便来征询丈夫的意见。王卫迁说,你走了,我一个人倒没什么,可这些离家远的孩子中午饭怎么解决呢?张素娥想了想,便没再提打工的事。

张素娥说,自从儿子出生,她就住到了学校,20多年了,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前些年,她接连患过胆结石、胰腺炎、肿瘤等病,先后住过4次院。有一天晚上,在临湘市人民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张素娥对王卫迁说:“我明天要做手术,不知道能不能下得来,你就不陪我?”但想到村里的20多个孩子,王卫迁将岳母和姨姐妹请来照顾妻子,第二天一早便赶回学校上课。“妻子为我付出太多了,有时想起来,觉得亏欠她太多。”

工作起来没日没夜,收入却微薄。儿子上大学,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现在还欠着4万元的债,家里住的房子还是解放前的老房子。冰箱是家里唯一的“大件”,那也是为让学生们能吃上好一点的菜而添置的。

“只要乡里乡亲都说他好,也还值得。”张素娥看着丈夫的获奖证书,满脸自豪。显然,丈夫的“军功章”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1次要求,2次泪水,7000多元写大爱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王卫迁不是神,他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他也曾向往山外的生活。

儿子考取大学那年,王卫迁听说镇上学校要老师,他平生第一次提出想调动。“王卫迁的语文教学水平是一流的,但我们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忠防中学校长袁爱群说,王卫迁听到这个消息,流泪了。

“你走了,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接替,孩子们没人教。”当袁爱群把自己的担忧告诉王卫迁后,他便再没提调动的事了。几十年了,王卫迁就提过这一次调动要求,因为没有答应他,袁爱群至今都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几年前,临湘市教育局纪委涂书记一行来到忠防中学,说是有人举报新田小学有乱收费现象。对王卫迁非常了解的袁爱群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打电话询问。电话那头的王卫迁半天没有说话,突然,只听到他像个孩子似地嚎啕大哭起来。一个学生交30斤米,20块钱,能吃一个学期的午餐,加起来也不过两包烟钱,何来的乱收费?袁爱群听说后,便安慰他:“你不要怕!”后来,徐书记一行来到学校,当他看到王卫迁夫妇在学校所做的工作,并调查部分学生家长后,他说:“这样的老师,评为全国先进教师都不过分啊!”

在临湘市庆祝第25个教师节编著的《真爱如斯》一书中介绍了王卫迁的事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己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还为接济山区的小孩入学慷慨解囊,近10年来资助学生的学费和其它经费已达7000多元。”

1天5担水,1个担心,2个愿望

王卫迁说,村里的孩子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好玩的,课间活动或体育课,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是“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因为项目单调,有的孩子不爱玩。为了让孩子们都动起来,王卫迁便当起“鸡爸爸”,带着孩子们一起玩。“学校能建一些娱乐设施,添几样体育器材,如篮球、乒乓球或跳绳就好了。”

“这些天下雨,我真的提心吊胆啊。”王卫迁带着记者来到校门口,指着拱形校门说。原来,一棵20多米高的水杉树正好长在拱门边,由于距离太近,树根已将门柱挤压开裂,现在正值春天,树根生长快,加之雨水冲刷,王卫迁非常担心拱门跨塌。他已经向村里反映,希望尽快处理。

“王老师,我渴了!”有几个学生玩累了,找王卫迁要喝茶,王卫迁便带着他们到自己住的房间里喝茶。他说,学生每天喝的茶水都是妻子烧。村里的水质很好,是泉水,只是一直没有自来水,挑水要走半里远的坡路,爬24级石阶。夏天天气热,孩子们喝水多,一天至少要挑上五六担。“现在还挑得动。”在王卫迁看来,上课是脑力劳动,挑水是体力劳动,劳逸结合,不觉得累。挑了35年,也习惯了。只是有时忙起来没有时间,看到体弱多病的妻子挑着百把斤的一担水,很心疼。所以,王卫迁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学校能通上自来水。

分享到